汉祚存在了近四百年,即便曾经断于王莽之手,也有刘秀这位天降猛男力挽狂澜。
在这种惯性思维的驱动下,很多人仍然对汉室的复兴抱有一线希望。
此时的曹操也是如此。而且他奉诏讨逆,本身打的就是刘协的旗号,并以此抢占了道德的制高点。
所以,像“汉室死而不僵”这种言论,他是断然不能接受的。
听到祢衡这番话,曹操面色一沉,说道:“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亡秦灭楚,建大汉基业;世祖扫六合、荡八荒,肃清宇内,再兴炎汉!足可见天命在汉,故而汉祚衰而不亡,犹可复兴!”
祢衡心里想笑,祖宗再厉害,也架不住后代拉跨啊。
要是能拼祖宗,还轮得到楚汉争霸?秦王子婴的祖宗不比刘邦项羽的祖宗厉害多了?
他随即说道:“天命也曾在周,如今周在何处?孟子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从前汉算起,大汉国祚已近四百年,远不止五世,可谓沉疴已久,积弊甚深。我汉这百余年来,朝纲凌替,民不聊生。安帝在位一十九年,年年大灾。蝗灾旱涝、山崩地裂、狂风冰雹接踵而至,安帝不思济世安民,却要大兴土木,奢靡成疾。桓灵二帝更是失德于天下!百姓饿殍遍野,易子相食,早已是天怒人怨!哪里还有天命可言?”
要知道祢衡前世学的就是人文地理专业,即便学术不精,也知道两汉时期在历史上是自然灾害的群发期,到了东汉,史料上关于大灾大疫的记载更是触目惊心。光是大地震都数不胜数,动不动就波及十几个乃至几十个郡国,就连京师都是地震频发地带。
震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都以为是鬼神在作怪。
那位汉安帝的儿子汉顺帝,这家伙更惨,他下葬当天“京师及太原、雁门地震,三郡水涌土裂”,然后过了一个月皇陵就被盗墓贼给洗劫了,彼时天下到处都是盗贼,朝廷甚至都查不清是哪一伙干的,只能修葺了事。就这还没完,过了五年,也就是桓帝建和三年,洛阳又地震了,顺帝的皇陵又又又遭重了,地上地下都遭到了严重损毁。
这要是依照董仲舒那套天人感应的说法,天灾是上天对天子的过失发出的遣告,那东汉的皇帝万死都难赎其罪!
祢衡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但听在曹操的耳朵里,显然是越说越不像话了。
这也就是祢衡,要是换个人当着曹操的面说出这些话来,只怕重则人头落地,轻则拖出去领个几十军棍。
然而曹操盯着祢衡的脸看了半晌,终究还是舍不得把他怎么样,便只当他是狂疾又犯了。
“这等不臣之语,岂能妄言?!”曹操攥着祢衡的手,另一只手在他手背上重重一拍,“你既知其中积弊所在,可有良策助我拨乱反正,兴复汉室?”
祢衡心想,你这是被刘备夺舍了吧?!
曹操见他半天不说话,眉头一皱,又问道:“正平为何不言呐?”
祢衡摇了摇头,故作叹息状,“我实不敢言,若再出狂言,主公治我的罪是小,可主公头风初愈,若是再气坏了身子,我如何担待得起啊。”
曹操哈哈大笑,“你有话但讲无妨,若是言语无状,我念你狂疾未愈,不和你一般见识,也不治你的罪,如何?”
祢衡这才出言道:“我私以为,汉室不可复兴。若要拨乱反正,惟有成高祖之业,建号帝王以安天下!”
……
曹操被他惊得直冒冷汗,下意识环顾了一圈,确认并无第三人在场,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祢衡看了一眼他紧攥着自己的那只手,明显地感觉到曹操掌心的脉搏正在突突直跳。
对于曹操而言,这番话的冲击力实在是太大了。
在这大争之世,曹操身为一个有兵有粮有地盘的军阀,要说没有野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霸业和帝业那可是两码事。
一步之遥,天壤之别。
别说是付诸行动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连想都不敢想。
过了好一会儿,曹操才开口道:“春秋之世齐桓、晋文虽然兵多势大,犹能尊奉周室;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能尊奉殷室。其人不忘君臣之本,以大侍小,以强侍弱,可谓至德,故而名垂至今。我素有平定天下之志,能成周文王之霸业足矣。”
有些话点到为止就够了。
齐桓公、晋文公打着尊王的旗号,抢占道德高地,表面上是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实际上也还是为了称霸中原,利用一下天子的影响力而已。
周文王更不必说了,他自己是没篡位,到他儿子周武王接班之后,就是人尽皆知的武王伐纣了。
人的野心是会逐渐滋长的,至于能走到哪一步,还要看时机。
时机到了,就算自己不进,身边的人也会纷纷站出来劝进。
曹操随后又道:“春秋诸侯争霸,尚知君臣之道。汝南袁氏世代公卿,不思报国,反倒祸乱天下。前有袁术公然称帝自立,如今袁绍又悍然进兵许都欲害天子。但凡他们兄弟二人有一人能恪守臣节,天下何至于分崩至此。”
祢衡点了点头,“是啊,昔日党锢之祸,宦官与外戚同归于尽,世家坐收渔翁之利。短短几年的功夫,汝南袁氏便已坐大到如此地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