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为修改章节,新章节名:反复。)
放过孟昶,是赵德昭在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当时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只不过赵德昭选择了看破不说破,孟昶二人自然也不会去故意捅破那层窗户纸。
之所以这么做,倒并非是赵德昭多么的宽容大度,更多的原因在于,赵德昭觉得这件事没有什么继续追究下去的必要。
其实,关于这一次孟昶的刺杀行动,赵德昭并非是全然不知的。
在他出发前,就收到了风声,说最近可能会有变故,让他做好准备。
这个消息的来源并非是赵德昭散布出去的人马,而是蜀中的某个世家来人。
是的,这帮世家们在一边联合谋划着刺杀赵德昭,重新夺取蜀地政权的同时,又在暗中向赵德昭走漏风声。
一开始,赵德昭并不怎么相信这些。或者说,就算信了,赵德昭也并不是太在乎。
现在锦城府都在宋军控制之下,孟昶一个孤家寡人,又能翻起什么浪头来?
就算孟昶真的搞出点什么幺蛾子来,赵德昭也自信能反手拍灭了。
一如刚才那般。
不过孟昶的举动,倒是正好验证了之前来走漏风声的人的说法。
赵德昭很清楚那些人的想法,对方这样泄漏消息,又不说的具体一些,说白了就是想两头讨好。
到时候无论孟昶的行动成功与否,他们都能站在胜利者的一方。
这种从船顶先漏水的情节。
堪称经典。
也正因如此,赵德昭明白如果自己把这件事捅开来的话,最多也就是把孟昶和那个动手的老头给抓去认罪罢了。
这帮在后面撺掇的士族们不会受到多大的牵连。
那样的话,追究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更重要的是,从这件事情里面,赵德昭看清楚了蜀地的士族们都是些什么货色。
首鼠两端,做大事而惜身。
成不了气候。
本来赵德昭还有些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这帮人可乘之机,在自己离开锦城府的时间里把蜀地的局势给搞乱来。
现在看来,只要宋军内部自身不出问题的话,蜀地这里应该是不会出太大的状况的!
想到这里,赵德昭莫名的有了一种插旗的即视感。
把这种古怪的念头抖落掉之后,赵德昭便专心的为接下来的行动准备起来了。
两日后的清晨,赵德昭便带着手下人离开了锦城府,执行迎接朝廷官员的军令去了。
至于说巡逻队维持城中秩序的任务,赵德昭则是转交给了李继隆的淮南军。
他们这些人已经剃了头发,换上衣服戴上袖章的,和以前的巡逻队看着也没太大区别。
当赵德昭旗帜鲜明的带着两千人马从北门离开的时候,锦城府里头的一些人可以说是喜出望外了。
欢喜的自然是北路军的一众将领们。
按照王全斌的安排,赵德昭至少得离开锦城府半个月。只要没了赵德昭这个幕后黑手在后面捣鬼,处理手下闹事对于这些将领们而言人可就要简单的多了。
于是锦城府里的气氛就这么随着赵德昭的离开而变得越发波云诡谲起来。
没半天的时间,那些北路军的将领们就沉不住气了。
时间就是金钱我的朋友!
之前被赵德昭撺掇着,他们已经接连出了两次血安抚下属了,这几天一耽误,少抢了多少东西啊!
这些可都是钱啊!
因为赵德昭和他手下的巡逻队的离开,使得原本串联协作的宋兵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没有之前那么紧密了。
虽说在离开之前,赵德昭就把巡逻队的职责交接给了李继隆,但是李继隆似乎是没有什么相关的经验,所以对巡逻队的安排并不熟练,以至于这些淮南军组成的巡逻队效果大不如前,有时候就连巡逻路线都能走错来。
这样一来,那些北路军将领们很快就找到了可乘之机。他们在商议过后,将手底下还听话的亲卫兵将都聚集了起来,组成了一支专门的弹压队伍。
通过卡巡逻队的空当的办法,这一支弹压队伍用各个击破的方式,一个个的将那些串联抗议的营地给弹压了下去。
为了彻底的扑灭赵德昭撺掇起来的火焰,这些将领们在处置带头闹事者的时候下手极重,连带的处置了大量的下层兵卒。
一时间杀得是血流成河、人心惶惶。
为此,沈义伦专程求见了王全斌出言劝谏,认为此举太过不妥,容易引起兵卒不满。
但是王全斌对沈义伦的谏言置之不理,他也有些被赵德昭目中无人的态度给气到了。以至于后来沈义伦继续求见,全都被王全斌以称病的名义给挡了回去。
也就在赵德昭离开了两三天的功夫,锦城府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赵德昭没来的时候的样子,将领们照旧宴会狂欢,士兵们照旧卖着苦力,为将领们搬运着钱粮物资。
营地里,李继隆有些无奈的的看着卯兔,开口问道:
“现在城里都乱套了,你那边能支出一些人手来吗?再这样下去的话,之前的努力可就全都白费了啊!”
卯兔摇头道:
“没办法,我这边也才刚铺开摊子,又要盯着那群蜀国的大臣们,人手短缺得很。只能说王全斌这一招釜底抽薪太厉害了,连殿下也没办法。不过你也别太着急了,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用不了多久殿下就会回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