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必须有武力保护,不仅仅是针对可能来自外面的袭击,更是震慑女真各部,使其不敢异动。
海西之地,原本是辉发、哈达等部的故地,如今建虏败亡,不得不提防树倒猢狲散的局面。
原本团结紧密的女真各部,因为失败,必将产生裂痕。没有武力的压制,恐怕内乱是难以避免。
“亡国灭种嘛,其实这国已经亡了,可建州女真却不会灭。”
阿济格眯了下眼睛,望向远方,他想起了先祖的奋斗史,从小部落一步步强大起来,占据辽东便是巅峰。
“十年生聚,只要卧薪尝胆,未必没有再次崛起的机会。”阿济格给自己打着气,也坚定了在此死战,为建州女真争得生机的决心。
当然,他心里清楚,东江军的战力很强大。这六千人马不可能象巴喇玛说的那样,能够抵挡数倍之敌。
但敌人是以骑兵远袭,不会携带什么重武器,这倒是对己军倚坚防御颇为有利。
“这里是唯一能够阻击敌人的地方,千军万马,也只能从此而过。”
巴喇玛不知道阿济格的心中所想,还显得很有信心地指点着说道:“敌人想要突破,就必须仰攻两侧山坡,再清除路上障碍……”
阿济格勉强笑着连连点头,心中却是无奈,这样的阻击都是学自东江军,可惜却没有东江军的火枪火炮,更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只是形似而已。
说起来,建虏的远程武器还是弓箭,这使得他们能够得到掩蔽的工事,在防护效能上大大降低。
尽管弓箭对火枪有着射速上的优势,但火枪的杀伤力,却要高于弓箭,击中之后很难救治。
况且,阿济格自以为敌人不会有重武器随行,却不知道骑兵也带着两千多枝火箭,足以支撑一场中等规模的战斗。
如果是骑兵对决,火箭用不用都无所谓。可要是攻坚拔寨,却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阿济格正在敷衍着巴喇玛,突然脸色一凝,抬头望向远方。巴喇玛也有所觉察,收住话语,同样转过头去。
对于他们这些久经战阵的人来说,很容易便能凭借经验,做出判断。
远处虽然还看不清楚,但腾起的烟尘,以及脚下微不可察的颤动,立时让阿济格和巴喇玛猜出了原因。
敌人的追兵赶过来了,两人对视一眼,脸色都凝重起来。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关系到族人的安危,唯有死战到底了。
………………
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乃至个人,都应该有奋斗的动力,并且是持续的。
大明衰弱至此,积弊丛丛,便是承平日久,丧失了自我更新进步的能力,以及继续奋斗的动力。
疆哉万里,子民亿兆。这是大明皇帝自傲所在,也是他们可以享受奢糜,不思进取的原因。
华夏若想崛起,并屹立于世界之巅,兴利除弊是必须的,但最关键的却是心理上的改变。
郭大靖知道这是很难的,但却不妨碍他从现在开始做起。如果他率飞骑追杀建虏,凭借空间内的物资,犁庭扫穴、除恶务尽是大有可能的。
但他反复思量之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决定,把作战交给了飞骑团,能够打成什么样,对他都已经关系不大。
即便建虏残余得以逃到海西,甚至是更远的北方,对辽东也构不成威胁。但作为外敌,却能让东江军继续保持向北进攻的动力。
没有外敌,就制造一个;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哪怕理想很大,在当时看来不切实际,也不能空想,哪怕只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迈进。
此时,萨尔浒城中,郭大靖正与方正化对面而坐,象是品茶聊天,却是在试探着彼此的底线。
“平辽大功告成,郭帅加官晋爵是指日可待,万岁不吝封侯之赏,金口玉言绝不会做假。”方正化举了举茶杯,如同敬酒般恭贺。
正式报捷的奏疏还未呈送,朝廷的封赏自然不能颁发,谁知道东江军还能不能再立大功。比如擒杀多尔衮,歼灭其全部人马等等。
崇祯的小心眼,郭大靖看得挺清楚,历史上便如此,刻薄之性情,可见一斑。
对于加官晋爵,郭大靖不是很在意,也不是全不在意。
毕竟,他是东江军的统帅,水涨船高的道理是懂的,他不上升,下面的将领也没有空间。
但最重要的,还是朝廷对东江镇政策的允许和支持。大量的移民,才是辽东重建恢复的动力,最需要的资源。
东江镇现在虽然拥有大明,乃至天下最强的军队,但兵力和后勤,还限制着他们,与朝廷掰手腕的时机还未到。
“万岁英明,毛帅和本帅是一直坚信不移的。”郭大靖胡乱向某个方向拱了拱手,说道:“否则,也不会今年发动大战。如果再晚上一两年,损失不会这么大。”
方正化连连点头,对此倒是深信不移。按照东江镇的发展速度,以及建虏的衰弱,一两年后确实会更加轻松。
犹豫了一下,方正化还是开口说道:“郭帅也知道,关内乱贼闹得厉害,朝廷内忧外患,财政支出庞大,甚为紧张。”
郭大靖看着方正化没有胡须的白脸,微微颌首,却没有说话。
在他猜测中,崇祯应该是给了方正化什么指示,这是要和东江镇讨价还价。不知道是赏功银,还是日后拔付的饷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