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货(二)
易言这句话问的有自己的疑问。古玩圈里伙货的情况倒是也不少见,不过一般情况下都是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和信任的人才会这样做,要么就是有十分有威望的中间人担保。
像宋老板这样忽然找上门来的,通常不会是一般的货。
果然,宋老板又四顾了一下,压低声音道:“是一批鬼货!”
鬼货就是盗墓贼挖出来的东西,不能摆到明面上,只能暗地里交易。
易言心中一动,也有些明白了。看来宋老板所说的伙货,恐怕是想一口吃下所有的东西,借这样的魄力进一步压低价格。
这就好比是批发和零售的区别,批发价总比零售价要便宜的多。
宋老板见易言有些意动的样子,继续道:“到时候里面有易老板喜欢的东西,咱们也可以内部议价,得的钱大家平分。”
易言沉吟半晌问道:“这次都有谁参加?”
宋老板道:“除了您易老板,还有老常、老欧。哦对了,还有百艺拍卖行的张少平,他是我的老伙计了,也很感兴趣,这次也会去。易老板应该都认识吧?”
宋老板说的张少平,就是当时跟李经理一起来鉴定徐渭那副《墨葡萄图》的专家,后来跟易言也一起喝过几回茶,算是这几个人里交情最深的了。
至于老常和老欧这两个人,易言确实认识,不过也都没有深交。只是知道两人都是宛城市有名的企业家,身家丰厚。
自从发迹了之后,也学着旁人附庸风雅,搞起了收藏。不过毕竟眼力有限,收了很多赝品。
因为是典型的钱多人傻,许多人都拿他俩当冤大头,所以这两人跟古玩圈子里的很多人都十分熟络。
据说老常曾经花了十几万收了一个盘子,造型很别致,似碗非碗,似盘非盘。为此特别高兴,于是邀请了几个圈子里的好友到家里去鉴赏,结果一位眼尖的朋友说这个器物底部不像是开门货。
老常当场大怒,将人都赶了出去。事后也觉得有些不踏实,便特意去鉴定了一下,结果底部居然写着“微波炉专用”。老王不得不又把朋友请了回来,又是请客又是道歉。这也在宛城市一时传为笑谈。
至于老欧,眼力跟老常差不多,还专门建了一个阔气的收藏室,还花费重金安装了安保设施。
听说他也曾请朋友去参观过自己的收藏,结果更是惨不忍睹,其他不说,单说瓷器,花了上千万收回来的两百多件里面,竟然没有一件是真的,连朋友都不忍说破了。
但是两人有钱任性,依然对收藏乐此不疲。这两人就因为这,在宛城市的古玩圈里也算是名人了。
易言想到这里忍住了笑,忽然想到了什么,眼中带着笑意问道:“老常和老欧都去了,宋老板还用跟别人伙货?”
宋老板有心相求,这时候也不隐瞒了,索性爽快的道:“说实话,这次的东西是以前认识的一个‘支锅人’的弄来的。他支了十几年锅了,最近准备洗手不干了,想把手头的东西一次出净。东西有点多,我怕走眼,所以……”
支锅,是陕西、山西一带的盗墓贼对盗墓的称呼,支锅人就是盗墓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其他还有如“掌眼”、“腿子”、“下苦”等,全班人马统称为“一锅儿”。其中“掌眼”地位最高,又被称为大哥。
而在河南、苏北等地,盗墓贼喜欢把盗墓叫“挖(刨)红薯”;南方盗墓者则把盗墓说成“翻肉粽”。
至于现在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倒斗”,也不是通用的盗墓称呼,而是北京周边及东北这些地方的说法。
古代北京周边盗墓圈内的黑话特别多,像“挖蘑菇”、“翻膛”、“扫仓”、“滤坑”等等,都是代表性的称呼。
甚至民国年间,北京一带兵匪出身的盗墓者,还有把盗墓说成“炸坟”的。
当然了,不管什么称呼,本质总是一样的,都是向死人“借钱花”。
易言笑道:“这么说来宋老板是看过货了?”
宋老板点了点头,坦然道:“东西我看了,确实有几个好物件。不过我之前跟支锅这人打过交道,也是个行家,我在他手里都打过眼,所以实在是信不过他,这才想请易老板出手。”
易言又问道:“什么时候交易?在哪?”
宋老板竖起三根指头道:“三天后,就在宛城市。”
“那成!”易言思虑再三,自己这几天左右没事,也刚好去看看,有合适的也可以出手收下来几件,给王小野和骆淅当压堂的物件。
当天晚上,独乐乐众人也都回来了,易言便跟几人说了宋老板的事情。
王小野皱眉道:“这该不会是姜明那小子下的圈套吧?等你去了,再一报警,给你扣个倒卖国宝重器的罪名,那也是个麻烦事。”
易言之前也考虑过了这种情况,觉得不可能。于是摇了摇头道:“应该不会,宋老板跟百艺拍卖行走的很近,这次还有百艺拍卖行的人也会去,虽然是以个人名义去的,但是要是真出了事,恐怕他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五哥这段时间也了解了易言的事情,这时候也点了点头道:“说的是。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反正还有三天的时间,小K,你这两天去调查一下,看看这个宋老板有没有可疑的地方。毕竟有一个敌人在一旁虎视眈眈,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老K在一旁点了点头。
到了第三天早上,老K已经确定了宋老板没有问题,大家心中也都松了口气。
但是支锅盗墓风险很大,十个盗墓贼十个贪财,所以私匿赃物的现象在盗墓圈屡见不鲜,圈内黑话管这一行为叫“吃私”。
而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盗墓圈中也有相应的可怕行规,吃私一旦被发现,下场都会很惨,通常会被弄死。
民国时,北平盗墓圈内处理吃私的办法,是让他“成地仙”,也就是是活埋。
还有的盗墓贼贪念过盛,想独吞宝物,就会把同伴弄死在盗洞内或者是墓穴里,叫做“活种”。
像这种手头攒下一大批好货的支锅人,估计没少干“吃私”和“活种”的事。
尤其是这种支了十几年锅的人,忽然要撤锅,要说其中没有些猫腻,那是任谁也不相信的。
几人商量后决定,由老K陪着易言一起去。
当天晚上,宋老板叫上易言,坐上门外的一辆中巴车,又顺道去接了张少平、老常和老欧三个人。
这几个人里,只有宋老板和张少平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易言和老常老欧都各自带着一个人,想来也是保镖。
三人上车见到易言,都点头致意,算是打了个招呼,便各自找位子坐下了。
所有的车窗都被遮住了,看不清外面的景色。
几个人见这盗墓贼十分小心谨慎,干脆也不去看到底要去什么地方了,静静地闭目养起神来。
车子摇摇晃晃、来回拐弯开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在不知道哪个方向的城郊一个破屋子外停了下来。
几人下车,那盗墓贼已经在等着了,把几个人带进了屋里。
这几天宛城市很冷,而且持续阴霾了好几天,眼看有点要下雪的意思。郊区这边气温就更低了,好在屋子里生了个炭盆,熊熊燃烧的火苗把屋子里烧地十分暖和。
那人只穿了一件灰色的手工毛衣,一脸的络腮胡,一只眼睛灰蒙蒙的,似乎是瞎了,另一只眼睛正斜着眼睛看着几个人。
这人名叫张大军,原是宛城市一个出租车司机,后来因为一场意外,瞎掉了一只眼睛,连工作也丢掉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山西过来的一个盗墓贼来宛城市“找活儿”,也就是寻找古墓,想在当地找个“支锅”的。
“干一辈子不如挖一铲子”,张大军动心了,思考了一天之后,便决定加入了。
自从踏上这条路,张大军开车四处去陕西、河北等地寻访高手,拜师学艺,还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埋头苦读。
几年下来,还真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不过他很少在宛城市附近活动,而且干的是见不得光的买卖,所以宛城市真正接触和认识他的人并不多。
因为他寻找墓穴和鉴定古玩的本事却十分高明,所以圈里人都称他为“独眼张”,或者“毒眼张”。
宋老板还是前些年张大军刚干这一行的时候,找人出货才认识的,不过后来接触也并不多。
前两年两人又一次见面,张大军卖给他十来件东西,后来却发现其中夹杂着几件赝品,宋老板粗心大意之下,也被打了眼。只是张大军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没处找,便作罢了。
所以,严格说起来,这只能算是两人第三次交易而已。
来的这群人里,宋老板算是牵头人,便道:“老张,你的那批货量有点大,我带了几个朋友一起过来,你没意见吧?”
张大军点燃了一根烟,嘿笑一声道:“我的意见都在钱里,今天只要几位老板能看得上东西,肯掏钱,你带再多的人我也没有意见。”
张少平看了周围的环境,眉头微皱道:“这里光线也太差了,这样我们怎么鉴定?”
老张怪笑一声道:“嫌暗?那你去拍卖会啊,那里亮堂。想捡便宜就别挑三拣四的!”
张少平脸上现出不愉的神色,正要反唇相讥,宋老板连忙拦住,对他使了几个眼色。
他又打着哈哈对老张道:“我这老弟平时都是坐办公室的,难免对环境有些要求,老张你也别介意哈。”
本书源自看书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