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屋 > > 梦回大明督师府 > 第131章 背后说道

第131章 背后说道(1 / 1)

“哪章回?”

督师看的老罗正版“三国”,上大学的古文专科,研究多明白总是盗版不如,宁义越发迷糊。

“督师请指明,属下未曾与苏芸儿拜天地,可不学周瑜,耽误了人家啊?”

“啊……?”

进士及第的袁崇焕督师,学问再大,便也跟不上有着先进思想,处处想媳妇的灵魂。

倒是在旁的老满桂,一瞪眼大笑道:“哈哈,他娘的,这小子没人话,老袁你快点,用尚方宝剑剁了他!”

“唉,人年轻有可原,三国里的‘借荆州‘,未读过?”

督师不清楚宁义的用兵之道,总之合乎常理的招不用,打些稀里糊涂的胜仗,哪次没彻底过。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古文版,宁义属实看过,但对于借荆州,想想这种耍赖的不良行为,最后还有严重的后遗症,将来谁走麦城?宁义不免琢磨,闹到最后,谁挨千刀万剐。

于宁义的本意,想推行和解的策略,去除北元吴克善,在营州中屯卫的军事化,只是驻军,实际归属权仍还与北元。

扶植吴克善这边势力,从而打压后金,拒林丹汗对大明九边重镇的威胁,怎奈思想先进超前,无法对袁督师说清道明。

尤今的大明朝,非敌即有的观念强烈,恐怕如此这般一做出,便有通敌卖国之嫌。

想想袁督师的伟大,自己的平凡渺小,宁义又开始推脱甩锅:“督师既然胸有谋略,能借来营州,属下遵命照办即可?”

“啊,又是我的事?”袁督师总算服了,见点硬缩头,宁义分明想躲在大树下,天天好乘凉。

事到如今,满桂便也糊涂了,老袁的脾气哪里去了,有这样的好耐心烦,以前一言不合,争论不休,闹个拂袖而去,抗命不遵,实属家常便饭,老了没有锐气?

满桂可不惯着宁义:“你自个惹的祸,这边辽西忙,没工夫管那边的事。”

“不管?”宁义一琢磨可不成,喜峰口归王象乾管辖防务,自己与老资格的王总督说不上话,多少在督师的情面上,王总督会给脸照应。

“此事牵扯到西边宣化,大同等地防务,属下无权定夺,不要了营州城可好?”

“不要营州城总不妥,回去看看书,我这里与王老总督通信,你先去办一办?”

袁督师更犯难,兵力严重不足,又缺少银两,宣化大同等地,比辽西这边的日子还不好过,空空的大明朝廷,差不多有二年没来关军饷,拨付给王象乾银子。

等的这句话,督师变相同意了就成,宁义拿起纸笔,开始与吴克善通书。

凭借二十一世纪文明的小魂,处理如此事件倒不是有多难,老美经常干的事,参照一写,搬上纸面即可,飞笔写完,递与督师细审。

袁督师一看内容,连皱眉带摇头,在旁的老满桂,不时还瞪起眼,要有骂人的苗头?

计划失败?

宁义迷糊道:“二位官长,此计不成?”

正看书信,细细掰每个字的具体意思,督师与满桂两人,弄成了文盲一样。

由于一时着急,宁义忘了繁体字与简体字的茬,才华横溢,潇潇洒洒,写了上百字的旷世奇文,督师与满桂俩人还认不出十个字,不得说俩人还算不错,有耐心来研究。

“宁指挥使,你有何意高见,不妨直言啊?”袁督师不明白宁义所写的内容,又不好意思明说,你做知府还不如跳大神,去画符管用来得快。

“可不是,你写些什么玩意儿,我是没有猜出几个字,有话快说,老袁给你记,不要丢咱大明的脸嘛!”满桂武官出身,脾气不好。

自己说,督师给记?

没想到会有这个效果,宁义忙说出想法,堂堂的大明督师,听后还给掂词组句写信,不知道辽西这里的官,谁说了算。

督师既然愿为大明千刀万剐,只要办事就行,并不是历史所说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宁义见督师埋头疾书,多有感慨。

苦点累点,哪怕日后会如何,督师觉得宁义是个人才,听宁义处理军政要务,想法新颖,处处体现大明文人的最高准则,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调和折中,这个喜欢。

驻兵营州城,军需用度自理,不干预北元政务,开放通商,盐务同赋,等于北元享受出厂价的食盐,单单这一款,北元受到的实惠太大。

地处内陆,用盐的问题,始终困扰北元的各个部族。

人畜皆用,离开一点,时间稍长便不行,大明放出这一条,平价提供盐的福利政策,每年北元节省下的银子,差不多与用的盐一样多。

袁督师开始听,宁义放弃大明朝对北元的盐业专控,的确多有不理解。

但从通商自由往来上,督师明白宁义的意图,从出售大量的铁器到北元,所賺来的银子,比靠盐的重重加价,所挣的还要多。

袁督师给书写好回信,北元的信使带回,用过了饭,三人又谈谈眼前的战局,一致认为先放缓眼前的攻势,这边的战场还不能打得太急。

打狠皇太极,会逼迫此人对北元用强,早早调来北元兵马,从而导致这边的战场局势不稳,一发不可收拾。

况且此时的大明军队,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来增援,暂时延缓数日后,东江的毛文龙,统领兵马在后金腹地一出兵,眼前的一切不利局面,便可迎刃而解。

而在与此同时,皇太极也举棋不定,左右为难,对于放走东江人马回去,明知道有被前后夹击的可能,但他的目光谋略,可以说太久远,有胸怀。

中计被迫无奈也好,将计就计也罢,皇太极愿孤注一掷来赌,袁督师与毛文龙不合,最后俩人造成水火不容,誓必会除掉一方而后快,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复杂变故。

从各方面来讲,皇太极认定毛文龙必输无疑,而之所以毛文龙会有败势,成也宁义,败也宁义。

对于宁义这个突然涌现,新出茅庐的小辈,皇太极比宁义他自己本人,还要了解宁义。

以前驻守宁远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旗官,突然间得了抽疯病后,竟然有了如此之多,不世的手段:神经病中邪之人,能有多大的做为?气得皇太极,经常抱有此种想法来安慰自己。

实际上看透了宁义的本质,心软之人,不可从政做官,有兵有本事,老实在大明朝乌烟瘴气的人堆里混。

想做太上皇老太爷,还是想与崇祯拜把子称兄道弟,否则活不过二年,算是命大福大,不残废也会被排挤做病。

尤其有了毛文龙这门亲戚在,想不偷奸耍滑都难,想精忠报国誓比做梦,顾好眼前算是不错的结局。

皇太极思前想后,开始亲自与毛文龙通书,相邀主动来合谈,归还东江部分土地,两方急于修好之事,对于正面战场,维持住局势即可。

双方暂停了战事,一晃过了几天后,随起一封封书信的往来,宁义在惊喜与失望中,逐渐有了悲欢无奈。

本以为劲敌的北元吴克善,倒是极其好说话,愿意睦邻友好,承认宁义来驻兵,但不可用大明朝的旗号,只认可东塔沟派来的人马驻扎,怕得罪皇太极。

至于通商往来一事,以前民间私下走动交易,如此双方官家一致认可,光明正大后,吴克善还可以有税收,自然满心欢喜,尤其辽渤的盐,不比给送到门的白花花银子差。

显然吴克善的做法,看似妥协的背后,实际明显存有,挑拨宁义与袁崇焕之间,甚至于大明朝的关系。

认可面子给宁义,不买袁督师这个账,看来与皇太极就此事,也短不了相商。

而皇太极本人,对于调用北元人马一事,实属无奈之举,即便调到小凌河一线参战,想完胜宁义也难,何况不到万不得已,皇太极不敢太用强。

惹急了宁义,认可血拼一场,不惜一切代价,攻克杏山与大兴堡两处卫所,后果不可想象。

阿济格,阿敏,还有小多铎,三个兄弟被困,绝没有蒙古尔泰的好运气,折损近六千多的兵将,带领几百人,逃回小凌河北岸。

为此皇太极在今天,还特意找来李延庚相谈。

对李延庚的重新启用,皇太极多有照顾李家的一层深意,毕竟在以前,李家父子十人为后金卖命效力。

况且还有爱新觉罗,亲属的一层血缘关系在,正值急需用人之际,皇太极不想有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胸怀也不成。

如今的后金军队实力,看似在榆关以外强大无比,实则还确实与大明朝的军队,完全不在一个体量层次。

看似大明朝已显衰弱败势,实际还有多达上百万的军队,而后金各族部落,甚至于汉军加在一起,正规作战的兵力,才仅仅不足八万。

皇太极不可能,掂量不出自己的半斤八两,所以不管李延庚在以前,通明之事真假也罢,还要客气一些好。

“李游击,于你看来,大贝勒蒙古尔泰用兵不成,宁义有围歼两座城堡的可能?”

最新小说: 浮生小记 锦园春 桃花夫人 重生步步为营 嫡倾天下:极品控灵师 首席国士 我管太平间的那些年 超级大侠系统 首席执行请走开! 皇后来袭:暴君,你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