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
这时只做了3个月皇帝的耶律淳忧惧而死,遗诏立天祚帝第五子秦王定为帝。这份遗诏相当有创意,因为当时秦王正形影不离地陪伴在天祚帝身边。秦王自然回不来继他的皇帝位,而朝政却不能一日无人处理,于是就由天锡皇帝的老婆萧德妃(被尊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暂时替秦王处理军国事务。
这时,北辽宰相李处温父子见势不妙,积极作准备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找退路。他们一方面派人给童贯送去密信,计划挟持萧德妃向宋纳土称臣;同时他们又派人给金朝送去密信,许诺甘愿做灭辽的内应。事情败露后,萧德妃历数这爷俩数十款通敌卖国罪行,将他们处死。籍没家产时,抄出他当北辽宰相仅数月间搜刮聚敛的钱七万缗,珍宝不计其数。
萧德妃也感觉到北辽根本就不是金国的对手,于是先后5次上表金朝,表示只要允许立秦王为北辽皇帝,其它条件都可以答应。但金太祖岂容行将就木的辽朝与金朝划界并存,所以根本不搭理北辽的请求,由西北挥师直指居庸关。守关的辽兵不战而溃,金兵长驱南下。十二月,南京守将不战而献城投降,短命朝廷北辽历时不足一年就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辽被灭时,耶律大石率残部趁乱护卫萧德妃逃走。然后他力排众议率领残余将士重新投奔了天祚帝。天祚帝一见到叛将来归附,板着脸责难道:“朕还健在,你们这些家伙怎么胆敢拥立耶律淳当皇帝?活腻歪了?”
耶律大石从容不迫地答道:“陛下以全国之势,不能拒敌。即便立十个耶律淳,都是太祖子孙,岂不胜于向他人乞命吗?”这话说得就很不客气了,根本就没给天祚帝留一点面子。这就无异于说:实践证明你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反正只要是身上流着皇族血液的阿保机子孙来当皇帝就无可厚非,怎么说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天祚帝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朕是个无能的窝囊废,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却都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而你却偏偏要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再怎么说这也算是国家最高机密吧?天祚帝心里极不痛快,却又没法发作,毕竟人家说得也在理。而且现在又正值用人之际,他只得违心赦免了那些拥立耶律淳的大臣,但心里憋得那口恶气不吐不快,于是下令处死了萧德妃。一则解解恨,二则杀一儆百。
这个耶律大石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敢当面给皇帝难堪?
这位仁兄还真不是等闲之辈,在契丹历史上他堪称可以与耶律阿保机平起平坐的创国之君。他是辽太祖的八世孙,从小就聪慧好学,在他28岁的时候(天庆五年,1115年),还取得了一项令全国称道的成就——居然出人意料地考中了进士。契丹贵族考中进士,这在辽朝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应奉,根据辽朝官制惯例,只有殿试第一才有资格担任此职,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声誉。他不仅博学多识,还精通骑射,是个名符其实的文武全才。
1123年,耶律大石奉天祚帝之命率军袭击金朝军队,不幸战败被俘。金太祖看他是个人才,高官厚禄大加笼络,怕他不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还用心良苦地亲自挑选了一名温柔贤淑的美女赐给他做妻子。而耶律大石的表现也很令他满意,这小子显然是被自己的糖衣炮弹腐化了,整天沉醉于温柔富贵乡里,不折不扣地乐不思辽。
与此同时,天祚帝受到夏崇宗的邀请渡过黄河投奔西夏。可是还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呢,金朝听说西夏收留了他就给西夏施加压力,于是天祚帝就被外甥之国(在外交关系上,西夏国曾一度自称是辽国的外甥)驱逐出境,重新开始了流亡生涯。
就在金太祖为自己的高妙招降术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仿佛一记重锤敲醒他,他这才醒悟过来自己被耶律大石狠狠忽悠了一回。人家舔光了炮弹上的糖衣,却把炮弹原封不动地送了回来。耶律大石在随军西攻天祚帝的时候,趁人不备率部逃归天祚帝了。
保大四年,天祚帝在耶律大石率部归附后,又得到阴山室韦(东胡后裔,是蒙古族的先民)的支持,自我感觉异常良好,认为天助我也,于是一反一贯的逃跑主义路线,斗志昂扬地要出兵收复燕云。没想到耶律大石却坚决反对这一冒险之举,进谏道:“原先粮多兵广的时候,不谋战备一味逃跑。现在国家到了这副光景,反而上杆子似的要找强敌决战,绝非上策。应当养兵伺机而动,切不可轻举妄动。”可是人家天祚帝好不容易雄起一回,不折腾几下怎甘心就此罢休?
耶律大石见天祚帝一意孤行非要蛮干,深感这主儿成不了什么气候,干脆自立为王,仅率二百骑兵连夜从夹山大营开溜北上。三天后渡过黑水(今内蒙古艾卜盖河,一说蒙古国爱毕哈河),白鞑靼(蒙古部落之一)首领床古儿献马四百匹、骆驼二十头,羊若干。耶律大石率师再向西北,穿越沙漠到达辽朝北疆重镇——西北路招讨司驻地可敦城(即镇州,今内蒙古土拉河上游)。
他溜走后,起先天祚帝出兵还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但很快就被金军打败了。此后,提心吊胆的天祚帝四处流窜,苟延残喘地躲避金军的围剿。保大五年(1125年)二月,他终于在逃亡西夏的途中被金军俘虏,辽亡。此时距耶律大石出走仅有半年。天祚帝被押往金朝上京(今黑龙江阿城),三年后病死于长白山东面的囚所。
耶律大石到可敦城后,立即召集七州长官和十八部首领开大会,发表了悲壮激昂的演说,号召重建辽朝,受到各部首领拥戴。于是耶律大石从这些部落中聚集起一万余精兵,在这里创立了简单的政府,开始任命官员,初步建立起了国家政权。
以可敦城为中心的这块根据地有水草丰美的牧场,牛羊遍野,可以给人们提供乳畜产品,同时又有一定的粮食作物,这为耶律大石政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其南部有浩瀚的大沙漠作为天然防线,便于休养生息。与此期间,耶律大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北宋、西夏等金国的敌国搞好团结。
到1128年,大石的兵马已经扩充到了数十万,次年又夺回了金朝北方二营。金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天会八年(1130)强令诸部族拉壮丁搞摊派,计划征兵进讨大石,但由于诸部族消极配合,征讨计划胎死腹中。【品文吧 - 为您精选好看的小说 www.pinwen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