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六十五章 两个疯子
提起董毡,郑朗心情未必好,因为马上就要对付人家了。前世种种争论,说宋朝打吐蕃占不占理,郑朗一直未干涉,现在出来了,不占理!百分之百失去了道义。打是必须打的,就是不占理,为了军事需要,也要河湟开边。但若是董毡此次出兵替宋朝解围,又不知道朝堂一些人说什么闲话了。
“董毡?”赵顼狐疑道。
“这样吧,陛下可请一人前来。”
“谁?”
“章楶!”
“不错,朕差一点忘记此人了。”赵顼开心地说道。与忌惮无关,毕竟朝中需要一些懂财政、军事、政治方面的士大夫,否则郑朗一旦出事,难道宋朝象蜀国那样,那就无人可用了。从国家需要,也要有大量人才储备。
章楶带了上来。
进入馆阁,崇文院校书,并且在秘书省担任一个职位,没有办法,谁让馆阁官贵呢。不过职位仍然很低,没有资格参加都堂会。
赵顼让他坐下。
郑朗这才说出两种办法,说道:“臣以为董毡必出兵,原因有四,吐蕃唃厮啰三子分裂,吐蕃由是势弱,然三人皆是唃厮啰的儿子,虎毒不食子,然而董毡不同,吐蕃分裂事实让吐蕃自此削弱也。因此董毡会非常憎恨继续分裂。”
这个道理对于吐蕃来说,还好一点,中原王朝自西汉时就明白了。
“董容再次意欲背叛吐蕃,西夏又试图用姻亲关系,诱使董容在武胜军并立诸羌诸蕃,甚至将手伸到河州董毡势力范围,虽因王韶招降诸蕃,导致董容计划失败。但董毡能高兴吗?西夏南下。原来仅得到北会州与兰州以西地带。现在却将势力延伸到龛谷与古渭州一线,南侵了数百里,包括武胜军一些部族先后投降。董毡能高兴吗?唃厮啰去世,董毡威望不高。也需要一场胜利来树立威望。西夏国小,居然敢抽出近三十万军队,无论河西走廊或者天都山皆已兵力空虚。一旦吐蕃出兵,凉甘二州皆无兵可以防守。那么就能度卷大量的财物与人力,并且这些人力多是六谷部吐蕃人。两个仇恨原因,两个出兵理由。董毡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朕想,应不会。”赵顼微微笑道。只要董毡出兵,西夏人必从庆州撤兵,不然庆州未攻下来,河西走廊丢失,那太得不偿失了。而且让吐蕃得到河西走廊,这个世仇壮大起来,宋朝再与吐蕃联手。西夏灭亡迟早而己。一撤兵,庆州围解。
“万一董毡懦弱。还有楶不知道郑朗说的是好话,还是歹话,咽了一口气道:“陛下,臣就献拙了。我朝与西夏边境长达两千里,都胜过了与辽国的边境线长度,故防御起来很吃力。原来还好一点,西夏只蔓延到北会州,南边想入侵,只能从九羊谷或者没烟峡入侵泾原,然现在不同,若出兵,都能危害到德顺军与秦州,又向南蔓延了七八百里路。”
这是才真正头痛的地方。不然,无论王韶说得水点着灯,朝堂中的大佬也不会同意王韶开边河湟。
“若是我朝懦弱,边境越长,对我朝伤害越大,可反过来,边境越长,同样不利于西夏。比如此次西夏调动举国兵力入侵庆州,其他地区兵力全部空虚,延鄜路保安军也在庆州兵力攻击之下,延州无法出兵,但泾原路那边可以,若我朝再度出兵天都山,可以乘虚将天都山锡斡井大本营拿下来,生生将灵兴与会州一切两断,再借机招抚诸族,西夏大军必撤回矣。”
“章楶,你说得轻巧,老夫问你,此时决议,命令到达前线,再做准备,最少十几天时间,才可以出动兵力,那时,为时早已晚了!”文彦博喝道。
章楶可不敢得罪文彦博,拱手说道:“文公,无妨,西夏人是疯狂,然文公疏忽了他们的一条短处,不善攻城!元昊不可谓不猛矣,可每次率兵,仅攻下数座小的寨砦。定川寨大战时,元昊几乎发出西夏国内所有大军,决战定川寨,所破的寨砦又有几个?而且这些寨砦又有几个能称为大砦大堡?即便连彭阳城都未拿下来。再就是春天时葫芦川战役,非是梁乙埋有能力破寨也,而是我军刻意放其破寨,诱之大军深入。否则,以梁乙埋,即便荡羌寨也未必能破得。相反,我朝军卒野战虽有种种缺陷,然攻城拨寨却远远胜过西夏。此次西夏兵虽多,然率军之人乃是梁乙埋,庆州诸堡寨几十年的经营,远比昔日诸寨更加坚固高大。至少战至现在,虽有小堡沦落,可有那一个大堡寨沦落?休要说十几天时间,就是一个月时间,庆州城也不会失守,就是庆州失守,前方诸堡不拨,西夏敢扬长深入乎?若不是认为国家财政吃紧,实际此次西夏出兵,若调兵遣将,又是一次大好的反击机会。”
又看了看郑朗,说道:“不过梁氏很疯狂,以西夏国力居然出动了三十万军队,后一方虽能化解,我担心西夏太后会更恼羞成怒,可能迅速蔓延成两国真正的大战,这两年不是大战的时机啊。”
就是宋朝出动三十万军队,也会吃紧的,况且一个小小的西夏!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梁氏的疯狂都震住了章楶。
郑朗一笑,他忽然想到了什么,可一会儿微微有些失望,想到的是不断的出兵,梁氏不断的报复,只要几年下来,西夏国内必疲惫不堪。但也不大好说,梁氏虽疯狂,但不是疯子,折腾的就是这几年,随后国力渐渐跟不上来的时候。眼睁睁地看着宋朝出兵河湟。也没有敢动了。并且后面有河湟。有旱灾,财政压力也逼得郑朗不得不希望西北能有暂时的和平。
章楶又说道:“郑公,我说得对吗?”
“质夫,与我意见完全一样。此也是石门峡大捷之缘由。但西北如此。诸位,再想求和,非是求和爱民,而是卖国了。”郑朗语重心长地说。
未必所有人会同意。但在眼下,是无话可说的。西夏如此强横,若是契丹倒情有可愿,谁叫人家乃是当世惇强横地说道:“文公,西北侵犯,乃是从治平时开始,正是你为枢密使之时,其失不可谓不小也。”
好歹章楶是他的堂兄弟,文彦博刚才说话时语气轻蔑,让章惇生气了。他连老虎都不怕,哪里怕什么文彦博。
“陛下,章惇这是在污陷老臣,治平西夏侵犯我朝,老臣是在西府,随后西夏侵犯我朝,臣在哪里?”文彦博气愤地说。
赵顼摆手道:“郑公说得对,不能争执,庆州安危乃当务之急,下诏让蔡挺准备吧。”
司马光草诏。
曾公亮突然说道:“陛下,臣不才,又年老,请陛下准臣致仕。”
他是老了,七十二岁,但原因不在此,而是在下面的弹劾声。属于温和派,为人方正稳重,而且默默地配合着郑朗改革,看似清静无为,实际这几年也有功劳的。并且军械监在他带动下,发展很快,居功甚传。不过其人有一个缺点,贪财,曾有人弹劾曾公亮殖货至钜万,也就是敛财敛了几十万缗之巨。也有私心,借着位居首相之位,将他的儿子与几个亲侄子陆续提拨,授人把柄了。
郑朗发起改革,争议不休,曾公亮担任楶开弄进馆阁,费了多大的力气?
问者抱着好玩的心态,又道:“能当谏官吗?”
“那正是我的心愿!”
台谏机制恢复,权利增加,更难,章楶立下那么大的功劳,又中了举良方正科,也没有得到谏官之职。这个笑话更冷。
不过不大好说的,以后他的家乡会成为西南最大的飞机场,因此邓绾的一颗心想要飞得更高更高……
传到王安石耳朵中,当时王安石想到的仅是冯京与陈升之为什么要将邓绾弄回去,于是在赵顼面前力保,还真让邓绾得逞了,宰相任命刚刚颁发,皇帝诏命再度下来,以邓绾为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公事,正宗的馆阁官职!
还有一人,秘收省正字唐坰。
他不是进士,而是靠荫补得官的。
正当反对声音最大的时候,唐坰上书,写了一句话,秦二世被太监赵高控制,导致亡国,错误不在其强硬,而是他太软弱了。
赵顼先是愣了一下,难道是怦击郑朗的。想了一会,会意,非是说郑朗控制了自己,而是说自己不能过于软弱,让权贵将国家绑架,该改革的就要果断去改革。
这时西北有事,国家又有欠负,看到这一句,赵顼恍若醍醐灌顶,大悦,立即将唐坰赐进士出身,提拨为崇文院校书。
郑朗中书与三司两边走,小事情肯定不会注意,得知这两人的升迁后,十分愕然。说梁氏是神经病疯子,那是不是对的,梁氏仅是疯狂,非是疯子。这两人才是两个真正的疯子,一个比一个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