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屋 >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六十六章 打手

八百六十六章 打手(1 / 1)

八百六十六章 打手

郑朗为这两人居然想了半天。

最后还是放过了,一是他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改到最后,差一点成为孤家寡人,自己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不过问题不大,比如举报制度,能放能收,一收,怨言渐渐平息,再放出几个利好的息消,最少不至于落得孤家寡人的地步。

他与王安石起点不同,可以说自己乃是真正的三朝老臣,朝中仅有的几个元勋之一,尽管自己年龄并不算很老。

他有预防,不要说唐邓,就是文彦博,自己若想,也能随时将他弄下去。

西北继续。

西夏大军返回,董毡不傻,得了大量好处,随着徐徐撤兵返回河湟。某种程度上,董毡起了一些作用,梁氏不得不在甘凉派驻大量军队,至此,西夏暂时是不可能出动三十万大军了。

可她仍然不甘心,绥州划为延州管辖,因此延州有三大要冲,登于报纸,中原百姓是朕的子民,缘边百姓也是朕的子民,朕所看的不是汉人、蛮人、羌人、蕃人,朕看到的仅是他们皆是朕的百姓子女。夏宋边境漫长,想要使缘边百姓一点伤害都不会受到,那是不可能的。伤害了就要想办法解救。这非是代价不代价的问题。

这样说,就没有问题了,若是自己子女在对方手中,那怕抓到对方十个俘虏,只要子女能平安的交换,做父母的也会交换的。

然后又说道,况且陕西遭到夏人入侵以来,缘边百姓承担着多少兵役力役,民不聊生,百业凋残,朝廷已经愧对矣,有机会将俘走的百姓换回来,为什么不换?

这篇文章公开刊登于日报上。

也传到西北,郑朗在君臣私下交谈时说过一句,就凭此文,当抵十万精兵。

有没有抵十万兵,不大好说的,可传到西北后,许多蕃族羌族遥望东方伏拜。

那怕不懂的人,也知道此举产生的积极意义。

司马光找到郑朗,说了一句:“郑公,你能包容百族,为何不能包容九等户?”

这个九等户实际是指一等户。

郑朗摇头:“君实,我已经包容了。”

带着一千年的经验,司马光纵然不错,也许权谋术上隐隐胜过郑朗,可在经济领域上与郑朗相差太远了。郑朗总的思路,就是救助五等以下户,让他们有一份生机,有了生机,就有了前进的可能,朝廷支持一下,难关熬过去,努力努力,说不定两三年后同样可以发展成为四五等户,能成为四五等户,脑子再灵活一点,说不定再过几年,就能成为二三等户。

扶持二三四等户,,过了许久,看到火候差不多,这才递过一大堆奏折,说道:“你们看看。”

皆是反对举报制的奏章。

等他们看完,郑朗又说道:“不怕犯错,就怕犯错不知悔改,你们也看过了,该知道怎么做了。”

“是,是,”二人退下。

随后二人不约而同地写了一份奏折,邓绾写的奏折乃是讲兼并之害。东汉灭亡,多种原因,外戚与宦官掌权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豪门大家的兼并,导致东汉民不聊生,由是让张角起义,东汉瓦解灭亡。唐朝也有,灭亡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之害。可是也有豪门兼并之害,正是名大豪门占着无数资源,又不纳税,国家不得不将税务重压在少数贫困百姓身上。一有灾害,百姓无法得活,甚至易子而食,故黄巢一举大旗,天下崩溃。如今大家一起做生意。相对于中小商人,豪门占据着资本与消息的优势,为什么与贫困百姓一样的纳税,却不愿意呢。仅是纳税,又非是将他们财产搜刮出来,难道非要将朝廷逼到东汉末年唐朝末年,他们才开心。

唐坰却从另一方面着手,写财富,若是贫困,难免会产生一些贪婪的心思。可宋朝豪强贫困吗?司马光说樊嘉之流有钱五千万,也就是五万缗,乃是天下高资。但看宋朝呢,京城之中百万缗者至多,十万缗者比比皆是,江宁建康杨二郎兴贩于南海,以至家资几千万缗!这是商人,再看权贵,柴宗庆家所积俸缗数屋。用几间大房子放铜钱!或者说没有权势,不要说各州府官商勾结。且说茶商陈子诚居然用钱说服杨太后,将其女陈氏塞入后宫,杨太后答应让仁宗立其后。古时,士农工商,商人最贱,以至唐朝一度不让商人子弟参加科举,然到我朝时,商人之女差一点成为一国之后,难道没有权势吗?一户有钱千万缗。百户就是十亿缗,国家有资几何?为什么不能满足?

郑朗看着奏折,不由感到好笑,真敢写啊,连柴家与杨太后都敢咬。

但又将两份奏章发回,这个奏章不能写给我看,要让天下人看。

还不明白吗?

于是二人在郑朗逼迫下。将它们略做修改,投于报纸。

两篇文章一出,天下大哗。

不能说他们说得没有道理,豪强无止境的欲壑难填。兼并,国家最终只能走向一条道路,灭亡!

前面一松,后面似乎又在紧。实际前面在松,也未松多少,因为害怕豪强报复举报人,官员居中只能耐心调停,而且一些衙前继续憎恨豪强,甚至有的地区因为没有执行免役法,强迫五六等户担任衙前,大好发财机会与报复机会,主动配合举报人盘查,举报者得利又厚,有的举报者得利后果断迁于异地他乡,因此举报风气并没有平息。

这两份文章出来,各地的骚乱更大。

就在这时,郑朗在中书下了一份命令,用快马通知各州,让全国七十几个大州各推选出一名商人,冬月底来京谈判举报制度。朝廷松松紧紧,一个个不明所以,不过能当面谈更好,各州皆在推选一名资历深的商人,前来京城。有的地方路途遥远,不得不骑马向京城出发。

全国动荡,郑朗又怕动荡不足似的,让章惇、曾布、王安石的学生李定,以及王安石居中坐镇,清查河北、河东、陕西与京西各州隐田,这次清查对象覆盖了近五十个州,几个所有州府都在盘查行列。有的前两年查过了,今年复查。

而且明年将会是一个差官年,去年官员进一步裁减,并没有多少职官进入候补行列,今年是科举年,又将候补官员名额夺去。每年下来就那么几百名官员,因此两年来,进入差官行列的官员并不多。但明年非是科举年,改制也渐渐正常,将会产生大量空阙出来。这些熬了几年的职官下去盘查,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可想而知的。

正好延州军袭金汤城不获,朝廷为此争议。韩绛下去后,对王文谅十分赏识,乃是一名蕃将,蕃名叫讹庞家奴,韩绛爱其才,奏为指挥。督下另一名蕃将赵庆余进请讨西夏,拨金汤城。金汤城就在保安军城西侧,因为它的存在,让庆州与保安军一直如鲠在喉。反正撕破了脸皮,韩绛准请,让王文谅与赵庆余两军会合,攻打金汤城。两将没有配合好,王文谅先行抵达金汤城外,在金汤城外的结明尚二十里外看到夏兵至,见其敌众,于是撤军。西夏人也没有敢追击。赵庆余随后领军而来,没有看到王文谅军队,亦退回。

这是一次很不成功的配合战,仅能说无功无过。

不过却在朝堂引起很大争议,认为韩绛乃是多事,最终导致边境更加吃紧。但有人说做得好,凭什么我们宋朝只能被动的防御。虽没有成功,也没有大败,何必大惊小怪。

朝会上就争吵起来。

忽然文彦博说道:“陛下,臣有一本奏。”

郑朗转移视线,起了一些作用,为西夏争执,多少转移了许多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举报制带来的种种纠纷上,文彦博没有留情,直接弹劾郑朗执行的举报制度,又弹劾大肆查隐田带来的后果。

不是不罚,不是不查,可轻重得有一个度,西北局势凶险,然国家骚动不休,此诚开王莽之乱政迹象也。

隐喻指郑朗想学王莽,用国家的前途来赌自己的政绩。

这也是有人第一次直接将郑朗比喻成王莽。

但这次不同,居然有许多大臣附和,包括冯京等重臣在内。

司马光叹了一口气。

郑朗已经同他说过了,可他仍然不是很同意,何必如此,象是在刀尖上跳舞,弄不好就会被乱刃分尸的。郑朗没有说话,目视着两人,唐坰很苦逼,不得不站出来,对文彦博喝道:“叱,放高利贷者莫言国政!”

赵顼愕然,所有大臣愕然。

文彦博是何人?在仁宗时就是元勋之一,唐坰是什么人,一个不知名的小官,若不是前些天写了那篇策子在报纸上引起争议,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人的来历。

这个大朝会上,唐坰斥骂文彦博就象斥骂小孩子似的。

唐坰没有停下来,他官居稍后,走了几十步,才与文彦博相齐,盯着文彦博喝道:“夫子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文公,你心术都不正,有何理由对国家大政,夸夸其谈!国家为何如此,韩琦、欧阳修,还有你,文公也!陛下,请准臣奏文彦博四十条大罪。”

大家再次雷倒了,吕诲弹劾王安石十条大罪,轰动天下,可这小子倒好,整四十条大罪。难道文彦博才是真正的王莽?

最新小说: 盗灵人 妃子好懒,高冷王爷认了吧 公子您命中缺我 神医娘亲药师宝宝 邪王的萌呆王妃 宠妻当道 大宋商途 古墓魁影 回到明末当军阀 古墓奇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