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依旧燃烧着。
然而,御书房里那热烈的气氛,却让人升起了一种,这炭火盆有些多余了的感觉。
不久前,在短暂的沉默过后,众人对于赵匡胤提出的,攻打北汉的提议便没有再反对了。
众人也觉得,若是情报属实的话,现在的确是一个攻打北汉的好时机。
不过,正所谓: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兴兵这等大事,可不是随便谁拍个脑袋,张张嘴就行了的。
兵员从哪里调集?粮草如何供给?行军路线如何规划?
等等等等,一堆重要的问题都是要仔细商议,再三斟酌的。
与会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在自己的领域里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赵匡胤胸有成竹的一一将自己的安排给讲了出来。
兵员可以直接用刚从蜀地迁来的降军们,以大宋在河东的驻军为主,蜀地降军为辅。
粮草的话,之前征蜀作战时,北路军行军路线上准备的那些粮草可还剩下了许多呢!
再加上征蜀作战时,北路军两战缴获的那一大堆粮食,支持这一次北伐大军作战完全没问题。
正好,那些粮食正从陆路运来的,只要稍微偏点方向就能往北汉那边送。
赵匡胤说到这里的时候,赵光义的脑子一突。
他突然想起来,早在旬月之前,开封府这边就再也没有接收到蜀地转运来的粮食了。
为此,赵光义还特地派人去询问了负责此事的转运使康延泽。
当时,康延泽给出的回复是因为大雪封路,导致转运的车队被堵在了洛阳附近,可能要到开春才能继续行进。
可现在看来,这其中分明是有蹊跷的。
那些粮食只怕不是被大雪堵在了洛阳,而是赵匡胤下令让康延泽把粮食直接留在洛阳。
这说明,赵匡胤早在旬月前,甚至是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谋划北伐的事情了。
然而,赵光义却对此一无所知。
这让赵光义心里越发的不舒服起来。
随着赵匡胤渐渐地将所有该安排的事情都一一安排下去以后,其他人也都是了然了。
官家这分明是已经谋划良久,将所有事都考虑好了。
今天叫他们过来,也不过是走个过场。无论他们这些人赞同与否,来年北伐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会更改。
认清这一点之后,众人的讨论声便低下去了许多。
更多的,都是赵匡胤下令,谁谁谁接令,准备去执行。
这么一套公式化的流程。
不过,在关于统军将领的安排上,众人还是有了各自的意见。
战功这东西,可是实打实的政治资本,没人会嫌少。
虽说此次北伐比较仓促,几乎可以说是赵匡胤一力推进的,胜败实在难料。
但想要高回报,哪里能少得了高投入?
这一仗要是打下来,那就是一个妥妥的灭国之功。
只要别跟王全斌似得,胡搞乱搞,光是这一份功劳就够子孙后代吃几辈子的了。
虽然说赵匡胤已经安排好了北伐作战的兵员,但是关于领军将领,以及最重要的三军统帅,可都还没定呢。
这个巨大的馅饼,有谁会不想吃到自己的肚皮里去?
不过,关于空缺的将领、军队统帅的人选,赵匡胤却是以需要先保密,避免为辽国所查为由,暂且的给压了下来。
具体的人选,会在开春时节,大军准备完毕之后再行选拔。
这话说的有道理,毕竟这一次北伐讲究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
于是乎,大家也就只能压下自己迫切的心情,专心的准备执行赵匡胤安排的,其他方面的工作了。
不过,散会之后的众人并没有直接离开皇宫。
他们跟着赵匡胤,出了御书房,便朝着集英殿那边去了。
当他们抵达集英殿的时候,这里已经熙熙攘攘的站了一大群人了。
从装束上就能看出来,这些人都是宋廷的官员们。
原本,他们接到的通知便是:赵匡胤要在皇宫大宴群臣,邀群臣携家眷入宫赴宴。
然后等他们这些个核心人物抵达以后,才被赵匡胤给单独召见到了御书房里。
在其他人的眼中,这不过是赵匡胤的例行公事罢了,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领导开小会,正好,大家该干嘛干嘛的。
于是,在赵匡胤带着众人走入集英殿的时候,尚能听到里面传出的觥筹交错之声。
宽广的集英殿里,满朝文武们根据从属、乡党等关系,分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泾渭分明的圈子。
当看到赵匡胤的身影之后,这一个个圈子便迅速的打散,众人开始按照品秩、部门,规规矩矩的排好队,向着赵匡胤见礼。
“见过官家!”
“今日休沐,不是朝会,诸位卿家就无需如此多礼了,都坐吧。”
“谢官家。”
见礼过后,众人落座,舞起乐响。
就和一场寻常的宴请没有什么区别。
哪怕是那些在御书房里参加完会议的大佬们,此时此刻也都是一脸的云淡风轻。
似乎刚才在御书房里谋划北伐事宜,争夺相关职务的,另有其人。
宴席就这么在轻快的节奏中结束了,众人也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走出皇宫大门的时候,赵光义看了一眼身后的宫殿。
上一次,自己的大侄子还是和自己一起出宫的。
这一次,他却和大哥一起,留在了皇宫里。
这其中,到底是谁变了呢?
或者说,大家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