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教授的团队众人,瞬间兴奋起来。
立即就有好几个人,主动申请要做这台手术。
他们太期待用丰范的这款吻合器、闭合器了,都想第一时间去试试,到底用起来如何。
郑教授当然也想亲自上场做,他也想当主刀,但这次测试的,是普通水平的医生,用丰范这两款吻合器、闭合器的效果。
最终,郑教授从他组里,选出了水平中等的三人团队,一名主刀,两名助手,完成这台手术。
……
确定人选后,开始协调病人。
庞本然主任很快给协调到了一例病人,是和平医院本院住院部的病人。
可当病人资料一发过来,丰范看了几眼,便感觉到了几分不对劲。
“这例病人,有点问题。”
丰范一发话,众人都是一愣。
以往,上面给协调的病人,丰范都比较满意,都是直接开始实例手术的,这次怎么回事?
郑教授小组挑选出来的手术团队,也是疑惑的看过来。
他们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啊。
他们这两天,仔细的研究了新式吻合器、闭合器,关于这两款器械适应症的病人,他们也是背的滚瓜烂熟了。
再和眼前的病人做对比,应该是挺合适的才对啊。
庞本然主任也疑惑道:“怎么了,是协调的病人不适合吗?”
这协调工作,一直都是他来做的,也都做的比较尽心,从来没出过什么差错。
丰范道:“不是协调的病人不合适,而是病人的诊断有问题。”
庞本然主任一听这话,脸色一下子变得严肃认真起来:“怎么说?”
丰范:“我觉得,病人不像是早期胃癌。”
此话一出,包括庞本然主任在内,现场的所有人,脸色都是微微一变。
误诊?
这可就严重了。
郑教授、庞本然主任等人,都直接就拿起病案,开始仔细翻看起来。
他们决不允许一例误诊出现,这是毁掉他们名誉的事情。
那支被选择出来的手术小组团队,也开始仔细研究病案,可即便他们怎么看,都看不出这有误诊来。
“丰组长,郑教授,这例病人的胃镜显示底部占位并溃疡,CT也显示胃底壁增厚,考虑胃癌伴腹膜淋巴转移。”小组主刀疑惑着开口。
“这怎么看,都指向了胃癌啊。”
旁边助手也道:“增强CT也显示,贲门胃底部增厚,并且代谢异常活跃,一般都是胃癌,并且多个淋巴结肿大,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甚至不止是胃底胃癌,可能还有淋巴转移。近一年来,体重也下降了20斤。”
两人说的,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胃癌。
但丰范微微摇头。
旁边水平更高的郑教授,也一直在盯着病案研究,一时间没有开口说话,似乎也发觉出了一丝不对劲。
庞本然主任道:“丰组长,这病人,不是早期胃癌吗?”
丰范摇头:“胃组织病理活检,并没能明确诊断。”
病理活检,是确诊是否是胃癌的“终极”判断方式,其他的方式,都只能算是辅助。
现在的情况是,各种辅助影像学检查,全部都无一例外的指向了胃癌。
可这终极判断方式病理活检,却始终检查不出胃癌来。
旁边的小组团队主刀,低声嘀咕道:“这病理组织活检,也是有可能出问题的嘛,我们经常也有病理组织活检没事,但确实就是胃癌的。”
助手也点头道:“毕竟病理组织活检,是有误差的,它下去穿刺的那一块小组织,或许就是正好是正常组织,恰巧避开了癌变组织呢,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其他众人,也都微微点头。
这就像是一个发霉了的土豆,并且,是在一个看不见的密封的黑箱子里的土豆。
你想看它是否发霉,你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一根针,伸到箱子里去,刺出来一点点部分,看看这部分是发霉的,还是正常的。
这就是穿刺活检的原理。
有些时候,穿刺出来的正好是霉变的部分,那你知道这颗土豆确实是霉变了。可有时候运气不好,穿刺出来的恰巧是正常的组织,那你只能说穿刺的这部分是正常的,但这整颗土豆是否是霉变的,你也没办法确定。
这就是这名主刀和助手的理论依据。
但丰范,却是依然摇摇头。
“胃底部占位,除了胃癌之外,还得考虑腹腔、黏膜炎伴坏死性溃疡,甚至胃结核。”
旁边的郑教授开口道:“这些确实构不成胃癌的确诊性诊断,但胃结核?”
他疑惑道:“胃结合一般都会出现午后低热,盗汗,消瘦,乏力,这些结核中毒的症状。”
“这个病人,资料上写着消瘦和乏力,但却不是低热盗汗,反而是高热,无盗汗。”
“另外,胃结核的多发部位,是在幽门、幽门前区、胃体小弯侧,但这例病人的占位性是在胃底贲门处。这和常理不符。”
丰范微微点头:“你说的都对,不过,这些都是通常情况,特殊情况就不适用了。”
郑教授哑然,还真是这样,也不反驳了。
其实在他看来,这例病人,是胃癌的可能性有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则是炎症、脓肿等等情况。
丰范说的胃结核?大概只有百分之五的可能性吧,实在是太低了。
无论如何,丰范和郑教授这两位主事人,都认为这例病人,大概率是误诊了,至少应该不是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