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虏兵力的估计,战前便已经进行过反复的分析计算。
短短几年时间里,相继经过旅顺堡、南关、镇江堡、建州,以及辽东围歼和遵化堵击战,建虏损失超过五万,且多是精锐。
在发动大决战之前,建虏虽然七拼八凑了六七万人马,但兵员素质已大不如前,在战力上下降很大。
这也是飞骑团敢于深入敌区,纵横烧杀的关键原因。连山关、本溪、鞍山、辽阳作战后,建虏的残余兵力已难以对飞骑团形成优势。
所以,即便建虏全军北上,与飞骑团正面硬刚,飞骑团也有一战之力。
何况,建虏还要对付追兵,还要保护部众,根本不可能全军发动,与飞骑团拼个你死我活。
万一出现死拼硬战的局面,飞骑团也不惧数量相当的建虏。
甚至于,刘兴祚等将领在心里还希望建虏这样做,一场惊天动地的主力决战,便能彻底解决建虏。
有了南下的决定,刘兴祚、刘奇士和樊化龙等将领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议接下来的作战。
“杀个回马枪,某家赞成。”樊化龙第一个表示同意,说道:“建虏已经闻风而逃,就算是继续执行原计划,也不会有太大的战果。”
从抚顺杀到铁岭,沿途村镇尽皆蹂躙,庄稼房屋能烧尽烧,建虏部众也死伤了数万。
但风声已经走漏,建虏都抛弃财物,仓惶逃窜,就算打到辽东边墙,收获也有限了。
象铁岭和开原,强攻的话,不是骑兵所长,也没有太多的斩获,如同鸡肋。
“现在星夜南下,建虏军民在一起撤退,肯定走得不快,追杀成功的希望很大。”刘奇士在摊开的地图上指点着,说道:“郭帅所率的是步兵,应该在缀尾追击。”
“建虏过抚顺,走萨尔浒,退入建州,这段路程并不算太远,但退入建州就安全了,建虏真是痴心妄想。”
刘兴祚伸手在地图上点了点,说道:“我军先沿大路南下,到达新城堡后,如果还未遇到建虏,便往东过三岔儿堡、会安堡,直插甲板。如果不能堵截住建虏,便杀入建州,穷追不舍。”
到现在还不能最后确定建虏已经放弃北进,改走抚顺。所以,最稳妥的策略便是先南下,再东进。
虽然这样是绕了远路,但作为骑兵,在速度上是要快于建虏的全体大撤退的。而且,进入建州,追杀不停,也能不给建虏喘息之机。
刘奇士想了想,说道:“这样是万无一失的,我军作为机动性最强的骑兵集团,给建虏最后一击,当仁不让。”
“那就抓紧时间,马上出发吧!”樊化龙已经急不可耐,“我部可为先锋,随时通报情况。”
刘兴祚颌首同意,各自回去整队,将缴获的财物埋藏隐蔽,疾驰南下。
飞骑团深入敌后的一番烧杀抢掠,缴获是相当丰厚的。建虏迁徙,所要带走的财物,都成了飞骑团的战利品。
同时,飞骑团还抢到了两千多匹马,能够驮载更多的粮草,达到了以战养战、就地补给的目的。
而且,因为建虏调动并集中兵力于沈阳,使得飞骑团的行动如入无人之境。伤亡很小,实力犹存。
所以,刘兴祚等将士,对于南下杀敌,信心是充足的,斗志是旺盛的。
……………
战争已经是尾声,不管战果如何,建虏的败亡已成定局。就算是能全身而退,最多也仅剩下二十多万的人口,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基础。
要知道,这二十多万的人口,青壮已经不足三万,剩下的基本是老弱妇孺。
十几年的战争,建虏的损失很大,特别是这五六年的时间,几乎打光了他们的青壮和精锐。
而在撤退的过程中,建虏还在不断地伤亡。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却在持续地流血。
作为断后的部队,苏克萨哈和李永芳率领着三千骑兵节节阻击,拼命拖延着敌人追击的脚步,为撤退的军民争取着时间。
“大人,汗王派来了三千援兵。”通信兵赶来报告,让苏克萨哈稍微松了口气,脸上的表情舒缓了一些。
三千人马的不断阻击,虽然不是死战不退,但数次战斗下来,伤亡也超过一千五六百。
照这个速度打下去,不到抚顺,这三千人马就要打光。显然,多尔衮接到了他的报告,终于派来了援兵。
三千援兵真的不算多,可在有利的地形继续进行阻击,还是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苏克萨哈召来了率领援兵的将领,开口询问道:“大队已经到了哪里?情况如何?”
“回大人,汗王和军民已经过了抚顺,正向萨尔浒加速行进。”鄂伦躬身禀报道:“敌人水师出现在浑河,阿济格贝勒率军监视随行,防备敌人登岸截击。”
苏克萨哈的脸上现出阴霾,情形如此,再来援兵的可能性不大了。不过,大队撤退的速度,还是很快,令他稍微放下心来。
现在,追兵最有威胁的,便是敌人的水师。他所要对付的,应该无法在大队进入建州前,追杀过来。
也就是说,他只要监视着身后的追兵,不必硬顶死拼。在三天左右的时间内,使其不能追到萨尔浒,就完成了任务。
尽管敌人可能不会放弃,会继续进入建州追击。但拉长的粮道补给线,将使敌人不能过于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