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祖大寿的话,东江镇竟然有三个总兵。虽然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结果,但毛文龙和郭大靖都认为,朝廷会因此而有所调整。
但不管在名义上把东江军分成几部,只要辽东还归辽东都司管,就不用担心什么分化瓦解。
军、政、财分离,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对于军队的制约,便是相当有力,不用有太多顾虑的。
郭大靖不希望朝廷乱指挥,不接受朝廷对东江军的分化压制,但从他的角度来看,东江军也不能脱离掌控。
说白了,别人插手不行,只能是自己人控制,并使各部将领没有作乱的权力和空间。
这有些矛盾,也很自私,但却是人之常情。郭大靖要从长远考虑,如何掌握军队,也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
以文制武,或是以文抑武,肯定是要改变的。但权力都需要一个制约,也是必须的。
“四个分区的话,你看哪四位将领?”毛文龙看着郭大靖,微笑着询问道:“说来听听。”
郭大靖也没多做考虑,开口说道:“按照职衔和战功,末将以为毛承禄、刘兴祚、祖大寿、李维鸾比较合适。”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如果有合适职位的话,能把祖大寿安排进辽东都司,末将再推荐孔有德孔或何可纲。”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辽东都司既管军又管民,确实需要很多官员。本帅倒忘了这个衙门,也能安排很多将领。”
“四个分区就给何可纲一个吧!”毛文龙稍微想了想,说道:“孔有德安排进海军陆战队如何?”
“末将没有意见,只要他同意就行。”郭大靖想都没想,便答应下来。
象刘兴治、冯西建等将领,郭大靖在海军陆战队都给他们安排了位置。这都是他信任的,海军陆战队也宛如他自己的嫡系人马。
至于孔有德,甚至是尚可喜,郭大靖已经去了心结,完全可以接纳。至于前途,还要看他们的表现了。
只要好好干,在海军陆战队有大把的机会立功晋升。
郭大靖不仅要解决郑氏集团,还准备把台湾的荷兰人打跑,再向南洋进军,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大片肥沃的土地。
相比于广阔的世界,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太小了。而大明王朝的统治者,还沉浸在疆域万里、子民亿兆的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很多社会矛盾都能够消弥于无形。什么土地兼并,什么地少人多,什么斯陷阱,都不存在的。
不够了就去抢,弱肉强食的世界,崇尚的是森林法则,而不是中庸的儒家思想。
“那就没什么问题了。”毛文龙放松下来,又笑着提醒道:“大靖啊,别把心思都放在水师和海军陆战队身上,其他部队和将领,也要多关心。”
郭大靖笑着点头,说道:“大帅尽管吩咐,末将绝无二话。”
“就不能主动多承担些工作,让本帅清闲些。”毛文龙摇着头,不是很满意地说道:“知道你有雄心壮志,可辽东毕竟是你的根本,东江军才是你的后盾。”
郭大靖连连颌首,说道:“末将岂不知道这些?放心吧,大帅,末将不管走到哪一步,辽东永远是我的家。”
毛文龙露出欣慰之色,不再深说,端起茶杯喝着水,和郭大靖闲聊着。
显然,郭大靖的一些动作,毛文龙是知道的。比如向关内和江南广派耳目,聘请西夷教官和工匠,准备大造海船,多添大炮。
甚至于,郭大靖对于郑家的敌意,甚至是觊觎,毛文龙也察觉到了。
但他不想阻止郭大靖的勃勃野心,海贸的暴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相信郭大靖的能力,所做的大事对辽东也是有利的。
对于郭大靖来说,辽东平定,建虏惨败,结果是超出预期的。这使得他能够更快地把精力转移到海军上,是的,他不想用水师这个小家子气的名称。
至于攻击虎墩兔,对于强大的东江军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唯一的困难便是路途遥远,沿途荒凉。
可东江军也不必急于一时,逐渐把蒙古诸部收拢过来,在沿途建起补给站,并熟悉道路和气候。等到出击时便雷霆万钧,穷追猛打,一举解决掉虎墩兔。
而这样的任务,有没有郭大靖指挥和参与,应该并不重要。象刘兴祚等将领,都可以承担。
当然,如果需要他,他也不会拒绝,还会全力以赴,为东江镇谋取最大的利益。
比如远征虎墩兔,如果实在解决不了远征的后勤问题,少不得,他就要利用自己的空间,让东江军将士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开风险。
“关内的民乱有蔓延之势,官军围剿不利,穷于应付。”毛文龙摇着头,甚为感慨地说道:“依本帅来看,没有数年之功,难以彻底剿平。”
郭大靖嘿然一声,撇了撇嘴,说道:“让老百姓吃上饭,哪怕是喝粥,也不至于逼得他们揭竿而起。招安抚定本是良策,可惜却无钱粮土地安置。抚而后叛,层出不穷,只好杀光,朝廷的冷血无能可见一斑。”
毛文龙无奈地翻了下眼睛,说道:“你呀,对朝廷怨念太深。在天灾面前,朝廷也算是尽力了。”
郭大靖垂下眼帘,说道:“反正末将就是觉得百姓无辜,田里颗粒无收,却还要缴着沉重赋税,卖儿卖女也承担不了。天灾是不错,可朝廷的赈恤何在?”
毛文龙叹了口气,说道:“你呀,还是太心软了。但对东江镇的军民来说,却是福分。”
辽东虽处在战乱中,但军民的生活却要比内地强。特别是最近几年,已经没有了冻饿之苦。
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当权者的能力高低,以及实施政策的对错。可要批评朝廷,就和指责至尊无上的皇帝差不多,是非常忌讳的事情。
郭大靖不再多说,免得让毛文龙难做,便岔开话题,说道:“末将曾派人捎信给郑芝龙,希望他能对从海外购粮给辽东的商船少征税银,却没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