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然5
河北道东部沿海的沧州境内,一阵阵来自北方的冷风掠过原野的呜呜声,带来了冬天的严峻气息和征兆。
野地里,所有的草木都已经变得霜白缤纷,而早起的晨露也变成了点点痕迹斑驳的霜色。
但依旧有一只打着赤膊或是光着膀子的军队,汗发如雨的进行着野外的疾行拉练和模拟遇敌的操训,哪怕汗水已经将身上的衣甲浸渍湿透。
在淮镇体制内,作为一名合格的白兵,不但要会熟练各种近战武器,也要能够简单操作几种基本配置的火器。
因此,经过一代代改良和精简之后的白兵标配,就剩下一只手持的短矛,一面可以背在身后的盾牌,还有一只充作单手棒槌的新式三眼铳,以及身上的半身锁子甲和铁网蔽膝。
而作为需要最先接敌的排头老兵,则还有整片锻钢的前胸甲和护腿,以充当中流砥柱和堤墙式的阵前掩护。
然后再根据战场上突击、正攻、防守或是攻坚的需要,再额外有所添减和变化。
比如遇到成群的骑兵,他们就会放下方便投掷也可以近身格击的短矛,而换上标准的步兵长矛充作人形列阵的数层拒马作用。
而遇上有弓箭手掩护的厚重步队列阵,则先射空手中的三眼铳或是喇叭铳,再用短矛交替刺击,最后在近身肉搏中用三眼铳抽打捣砸;乃至在对方出现颓势和溃败迹象的时候,充当起轻兵掩袭的角色。
而遇上堡垒或是城池的话,他们就是选登和选锋的的习惯和潜意识,而不会再轻易去反思和质疑了。
然后接下来的口号和歌子,就会变成“吃谁的粮,卖谁的命”之类,乃至具有更多潜在倾向性和诱导内容的东西。
时不时的还有人以先到者和过来人的身份角色,轮流进来给这些新流民的现身说法。
他们是如何在淮北道内获得各种好处和安置,自此过上了有田可种(虽然是集体劳作的公田),有屋容身(比集中营稍好一些集体宿舍),吃喝不愁(集体食堂杂粮配给下的半饱),生病有得救治(作为联校医科生和战地建制医护的联手对象,解决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再不然就开一些万应药类的安慰剂,好让对方自己慢慢熬过去。)的种种好日子的描述。
偶尔还会有以流民悲惨遭遇为题材的白戏上演,以对照他们在检疫营相对安定而有所保障的日子,然后待到一定时间之后,再把他们分派出去就很容易变得十分的配合,乃至有所踊跃和期待起来了。
而在这个启发和触动的过程中,哪些是真心有所感觉和共鸣,渴望有所改变的现状;那些又是心不在焉、虚以应付和敷衍了事的,自然就是分别明辨出来了;然后这些形迹和来历可疑,或者干脆就是泼皮懒汉缺乏生产技能的存在,就可以送到矿山、盐场之类的东西,接受更进一步的改造和甄别了。
就算其中混杂了了一些意志坚韧,潜伏很深的奸细,在这种终日无暇的高强度劳动环境下,也就没有更多机会去串联和活动,乃至对淮地治下采取什么实质的行动和作为了。
这样对于地方的后续安置和编排工作,乃至融合和消化外来人口长远规划,都是具有显而易见的潜在加成和其他好处的。
因此,虽然这其中零敲碎打积累起来的花费不少,但是却是属于正常财政计划外的编列,雷打不动要坚决保障的少数事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