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召陵之盟
吴王阖闾三年(前512年),吴军进攻,夺取了楚国舒城,斩杀了叛将掩余和烛庸,铲除了这两大祸患。
吴国君臣设下“以逸待劳”的战略,效仿晋国当年的方案,把吴军分作三队,轮番骚扰楚国边境。
吴王阖闾四年(前511年),吴军越境,夺取了楚国的六邑和潜邑,为日后用兵修筑了两座桥头堡。
吴王阖闾五年(前510年),吴军调回头来,攻打越国,打败了一向亲楚的越王允常,解除了后顾之忧。
吴王阖闾六年(前509年),吴军迎头痛击,在豫章大败楚国令尹囊瓦,夺取了居巢。
六年的时间,吴军轮番出击,楚国不堪其扰,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年),阖闾召开扩大军事会议,商讨西征事宜。
阖闾说:“虽然我军连年胜出,然而打不下郢都,仍然不算全功。”
伍员说:“大王欲要大举挞伐,必要联合天下诸侯。”
恰在这时,蔡国、唐国两家派遣使者,主动联系吴国,相约联合抗楚。
蔡国、唐国为什么主动联系吴国呢?
说起来话长,三年以前,蔡昭侯和唐成公因为国事,曾经到楚国访问。令尹囊瓦依仗着楚国强大,强行向两家诸侯索要贿赂。两家诸侯未达到囊瓦满意,囊瓦为此恼羞成怒。于是,他无中生有,制造借口,扣留两家诸侯长达三年之久。
两国在交纳了足够的贿赂之后,才赎回两家诸侯。两家诸侯为此愤恨不已。
蔡昭侯向北方盟主晋国发出邀请,请求晋国主持正义。
晋定公六年(前506年),晋国召集天下十八路诸侯举行“召陵会盟。”
盟会上,盟主晋国将楚国的野蛮行径公之于众,宣布当初签订的“弭兵会盟”作废,只有晋国才是合法的盟主。
这次会盟是春秋年间,最大的一次会盟,也是由晋国主持的最后一次会盟。史学界把这次会盟称为晋国霸权的回光返照。
蔡昭侯本想借助盟主晋国的力量讨伐楚国。但是,晋国中军将范鞅、副将中行寅双双向蔡侯索要贿赂。索贿不成,晋国借口春季雨大,不宜用兵,随班师而去。
楚国索要贿赂,晋国也索要贿赂,蔡昭侯大失所望,转回头联系吴国。于是,吴、蔡、唐三国达成军事协议,伐楚之战,拉开帷幕。
战役首先由蔡国挑起,蔡国歼灭了楚国的附庸沈国,向楚国公开宣战。囊瓦闻听大怒,率领大军围攻蔡国。蔡国殊死抵抗,抗住了楚军的猛烈攻击,为吴军进入战场,赢取了宝贵时间。
吴王阖闾传诏,太子姬波留守姑苏,拜孙武为将,伍员、伯噽为副将,公子夫概为先行,公子山督运粮草,起倾国之兵三万,誓师伐楚。
吴国大军,全部乘舟,由长江进入大海,由大海进入淮河,溯淮河而上。吴国的进军路线,绕过了大别山,从楚国防守薄弱的东北方向,突然杀入楚国境内。
当楚军得到战报,慌忙撤去蔡国之围,东向寻找吴军作战。没想到,孙武一声令下,主动放弃战船,吴军弃舟登岸。
夫概率三千五百精锐为前部,其他部队随后跟进。大军轻车简从,迅速穿插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之间,连破大隧、直辕、冥阨三座关口(河南信阳境内),出其不意,直抵汉水东岸,深入楚国腹地。
囊瓦惊惶失措,调集所有军队,不惜一切代价,向汉水云集,务必堵住吴军。
吴楚两军隔汉水对峙。吴军兵力三万,加上唐、蔡两国,总兵力六万;楚国兵力二十万,其他地方部队,还在赶来的路上。
左司马沈尹戌鉴于吴军深入的弱点,主张发挥兵力优势。他向囊瓦献计,让囊瓦率领主力沿汉水设防,只守不战;由自己率领偏师迂回到吴军侧后,焚其战船,断其退路;然后前后夹击,一举歼敌。
囊瓦大喜,按计施行。
沈尹戌走后,楚将武城黑对囊瓦说:“吴人一向善于水战,如今舍舟登陆,分明是不知兵法。我军有二十万之众,兵力占绝对优势,渡水作战,哪有不胜之理?”
大夫史皇也说:“如果由沈司马焚毁吴舟,断其归路,破吴之功,沈司马就是第一。沈司马功劳在你之上,到时候,你令尹之位唯恐难保啊!”
囊瓦闻听有理,传令三军渡水。
楚军一动,吴军马上组织后撤。囊瓦不知是计,还以为吴军胆怯,传令追击。
——中国人的复仇心理有多强,你看看伍员就知道了?十年不行,就用二十年;一代人不行,就用两代人。时机如果不来,那我就一直等,等到来的那一天。谁也别和谁说大度,这是没有轮到你;如果轮在你身上,你还不如我呢?
国家也是一样,我们可以选择包容,但是,不能选择忘记?我可以说放下,你不能说算了,因为是你们打了我们一百年,不是我们侵略你们!
什么时候,咱中国人敢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门前磕头的时候,就是这个民族真正觉醒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