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
辛亥年,一场革命起义引爆了全中国的风潮涌动,仿佛一夜之间,“革命”就成了最时髦流行的词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方各省的实权人物,或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纷纷不能免俗的挂上革命党的头衔后自封为都督,然后睁大眼睛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发展。
11月13日,在革命党人的压力下,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告山东独立,24日,又取消独立。世间风云变幻,莫过于此。山东的独立,同时也让袁世凯意识到,自己对北方几省的掌控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牢靠。
山东的动乱,也让袁世凯对各省的局势重新作出了估算,对北方各省的革命党人开始了严厉镇压,北洋军各主力部队也暂缓南下,防备北方随时发生的动乱。一时间,北方大批的革命党人是被抓的抓,杀的杀,除了少数逃亡各地,余下的也是纷纷蛰伏起来。
湖北和江苏前线的战事还在继续,徐绍祯率领的南方联军各部正从四面八方的集中向南京进发。北洋军的暂缓南下,客观上也给了民军攻占南京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
南京作为江南的政治文化中心,武昌起义后,同盟会中部领导人宋教仁等就开始着手准备夺取这个重镇。在同盟会员的策动下,新军之后,与北洋军签订了停战协议。听到这个小心。稳下心来舒了一口气之后的江浙联军各个将领却是急了起来,徐绍祯更是将指挥部移到前线,激励士气。
为了争夺时间,南京周围的两万多江浙联军不等形成合围,前锋部队就已经开始了对南京的攻城战。虽然守卫南京的张勋自身极为顽固,对清廷及其忠诚,但是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自己手下早已士气涣散、人心惶惶的巡防营,却是怎么也挡不住士气如虹的江浙革命军。
12月2日,南京被江浙联军成功克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