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家使命
沿着运河走了多日,与访倭使裴世清的多日交流之中,萧铣也逐步了解了不少这两年他身处外郡所得不到的中枢内幕消息。这也算是闻喜裴阀对结好萧氏的一种投资诚意吧——当然,这只是诚意之一,毕竟如今这天下,萧氏的势力哪怕不算萧皇后,最大的绩优股也轮不到萧铣,而是萧铣那个一直担任内史侍郎的八叔萧瑀,萧铣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最多是排。
开皇末年,岭南无事之后,裴矩又被杨坚调到了北方,运作了挑拨突厥各部互相仇杀的事情,启民可汗与都兰可汗、达头可汗之间的相互厮杀,就多有裴矩挑拨离间的功劳。
尤其让萧铣听了感兴趣的是,根据裴世清的讲述,在义成公主和亲**启民可汗之后、朝廷也根据萧铣的建议增开盐茶酒边榷贸易,渐渐吸干了突厥的经济储备,裴矩在这件事情上也是大做文章,屡屡和义成公主预谋合作,以手头的贸易权限作为筹码,挑动突厥各部厮杀。虽然碍于义成公主明面上的身份不好支持启民可汗的敌人,但是也可以通过泄露隋朝商队的行踪、商路种种手段引起敌人的觊觎。
大业三年,义成公主为亲姐安义公主报仇、由启民可汗麾下突厥军队出击,在一次决战中斩杀了仇人达头可汗,这件事情之中,按照裴世清的说法,就多有裴矩运作的功劳,才让启民和达头那次决战打得规模如此大。
大业三年之后,按照历史的原本走向,铁勒和薛延陀各部应该随着达头之死而逐步被启民收服,内耗残杀多年的突厥原本应该在这个时间点走向逐步的统一和强盛。然而因为萧铣带来的榷场贸易蝴蝶效应。以及茶叶资源对于草原民族人民寿命延长和治病养身上的一些效果,在义成公主多年不遗余力的潜移默化宣传下渐渐深入人心。所以裴矩和义成公主操纵的茶叶榷场贸易这个鱼饵相比历史同期更加珍贵了。
在外交挑拨天才裴矩的操作下,铁勒等薛延陀各部听到了一些不该听到的风声:比如一旦他们归顺启民可汗,启民可汗就会在对隋贸易物资的二次分配权力上向自己的人倾斜,而铁勒人到时候既不能劫掠,也不能通过二次分配的正规渠道得到隋货,长此以往自然会不费启民可汗一兵一卒自行衰落。
于是,历史出现了拐点,铁勒各部始终以劫掠隋朝商队自给的办法保持其独立性,以确保族人的供应不至于如归降启民之后那样配给下降。铁勒各部与**可汗之间的关系也由历史上的拥戴转为继续厮杀。这一来一去、一合一战,数年之间至少让草原突厥整体上多损失了二十万精壮人口,可谓是杀人不见血。也就是到了如今大业五年,朝廷开始把重心从突厥转向吐谷浑之后,裴矩被杨广调走操作吐谷浑方面的外交斡旋,启民可汗才开始逐步统一草原,但是这个步伐也已经比历史上晚了两年多、而且额外多死了二十万精壮的发展潜力。
在吐谷浑之战中,裴矩又为杨广担任了两件重大的外交任务:,也不求新罗能出兵多少,只要新罗肯暂借地方给我朝廷大军屯兵,并为我渡海军马提供一些粮草,免得咱隔海运粮,那么夹击高句丽的战术就多了至少一半胜算——当然,联络新罗之事极宜机密,当下万不可提起,免得高句丽先有了防备,先下手为强对新罗不利。朝廷讨伐高句丽还要一年多的准备时间,所以裴大人此次访倭,只要求得倭国暂且与新罗和睦这一点便足够了,别的一句也不要多提起,到时候再另行有人处置便是。”
裴世清拱手回礼,口称:“萧驸马所言,裴某牢记在心。其实便是出京之前,叔父也是这般教导下官的。下官定当仔细,不会误了朝廷的大事。”
萧铣点头称是,又补充了一条:“到明州之后,别急着马上走。萧某会让朝廷海船水师派遣周法明周郎将和来整校尉带几艘船,跟着你一起去倭国。如此,也好便于咱的水手认清去倭国的航路,摸清东海海况。周郎将是周法尚的胞弟,来校尉是来护儿来大将军的公子,都是将门之后。回程的时候,记得寻几个愿意归化的倭国水手,从新罗沿海、州胡岛的航路归国,那条海路将来朝廷征伐高句丽也是要经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