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自立的号角 223
类似小利和小黄这种情况,相信大多数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两人的友好关系,一直持续到了中学时代的结束。
小利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怎么好,且由于他一直学习成绩都不好,所以他的父母根本没打算让独子去考大学。小利的父母是工人出身,他们觉得与其让独子考大学,还不如让独子好好学一门手艺。
有一门过硬的手艺就不会饿肚子,相信大多数工人都认可这种观念。
而当时的黄家,他们当时的经济条件倒比邻居利家要好些。黄家两个已经成年的女儿各自有了工作,分别在自己家附近分别开了杂货店和饰品店,虽说没发大财,但养家却毫无压力。
黄家的幼子小黄学习成绩也不好,与邻居家小利的成绩差不了多少。黄家的老爷子于是决定,让两个姐姐各自凑些钱,给自家这个幼弟做些小生意。
黄家是农村出身,在城里生活了多年,却还保持着不少过去的生活习惯。父亲这种明显重男轻女的态度,两个姐姐却没有反对的意思。
小黄自己对做小生意兴趣倒不大,他倒想要一朝暴富。除了发大财以外,他也很向往小说里的浪子侠客。他多次向小利提起过,说自己希望能象小说里的侠客那样,过一些浪迹天涯的游侠生活。
年轻人喜欢幻想,这倒也情有可原啦。就象小黄他那个从小一起玩大的朋友小利,不也有着自己的幻想嘛。
不过小黄不光有过幻想,他其实想将幻想变成现实。这种无缘无故离开父母亲人去流浪的想法,要多不靠谱就多不靠谱啦。
小利他从小也很喜欢看小说,也很向往那些游侠的生活,却从来没打算离开父母出去流浪。小利他那时其实跟父母关系并不好,因为他当时处于成长期里性格最为叛逆的时段。
在叛逆心态的影响下,小利对自己的能力认知并不清楚,但还是一味地排斥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将来。
小利他当时觉得自己文章写得不错,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大作家,所以他常年在写一些长短文章,然后四处尝试着投稿。
石瑞娟在“明天”的采访过程里,会意外地看到小利前几年写的文章。“石大记者”在这方面还算有些造诣,她觉得那些文章内容狗屁不通,内容完全就是小孩子的梦呓。
“这种文笔也打算当作家么?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不好,自己不一定能看看透,可好歹也该找些名家的作品来参考一下吧?”
以上的话,是石瑞娟她看过小利“作品”以后的唯一想法。
因为两个姐姐都开了铺子,所以小黄他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商业运作,比同龄人更早地了解到金钱在现实中的重要性。
小黄他当时是想出去流浪,可手头上却很缺乏某种资源。“钱”这种资源相对紧缺,小黄他可不敢就此离家出走,跑去过那流浪生活。
“流浪”和“钱”向来难以并存,天知道他是怎么把这两种东西联想在一起。他想象中那所谓的“流浪”过程,其实只是小说里游侠们花天酒地大把撒钱的过程吧。
虽然不敢承认,但小黄他的确不敢直接从家里偷钱。他选择了一种相对“婉转”的方式来筹钱,而这种方式一开始也很正经,与正经工作差不了太多。
在小黄与小利两人发生本次暴力冲突之前,在过去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小黄他变得格外热心助人。他总会主动寻找一时没空,却又急于购买日用品的人。当别人不便抽身的时候,他便主动代替别人购物。
他当然不是学着书里游侠的行侠仗义行为,也不单纯是通过购物行为来揩油。小黄他针对自己所了解的商业运作模式,遵循着“低买高卖”这种行为准则,想方设法去“痛宰”每一个托他帮忙购物的人。
小黄他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这种行为没有任何错误。他觉得自己又没有以次充好,谁叫那些人偷懒?他完全不认为自己是在欺诈别人的钱财。
小黄当时毕竟还只是个孩子,所以并不懂得“不能轻视敌人”的道理。他这么低买高卖只能瞒得别人一时,只要对该商品价格有所了解的人,总有一天会知道他买该商品到底花了多少钱。
这粗浅的道理,小黄他当时却完全不懂。他当时只觉得自己很聪明,而那些被他“痛宰”过的人怎么想?他根本就没打算去理会。
如此明目张胆地下手,那些曾经被小黄他“帮助”过的人,很快就不敢再让他“帮忙”啦。花比零售价将近多一半的价钱来买东西?自己还不如多动一动,要不然就等有空再去买呢。
只不过那些人大多认为小黄还是个孩子,觉得这不过是孩子在耍小聪明,所以接下来只是不再找小黄“帮忙”,却没有谁主动当面去教训他。
小黄他渐渐觉得财路变少了,他没等到完全外人可骗才开始对自己的朋友下手。他从一开始,就一直没打算放过朋友小利的钱包。
石瑞娟她打听到以下这些内容,并从中整理出了有足够说服力的经过。她觉得自己根本用不着再多打听什么,就已经知道小黄以前如何骗周边的熟人。
黄家新给幼子买了卡带式电子游戏机,小黄他很积极地约朋友兼邻居小利来一起玩。等小利养成习惯,每天都会到黄家去玩电子游戏机的时候,小黄就怂恿自己这朋友去买某些新的游戏卡带。
新游戏卡带里面所储存的游戏,自然是小黄他想要玩的类型,不然他向自己的朋友推荐这卡带干什么?
至于说买新卡带的钱?小黄向石瑞娟表示,说小利几乎每天都到我家来玩我的电子游戏机,还打算要我出买新卡带的钱?
买新卡带的钱,当然也是由小利来掏。
小利的心计不如自己的朋友那么好。他把大多数零花钱,都花到与这朋友的共同消费上去了。
小黄他一开始只是出于“钱向来不怕多”的想法,对于自己能弄到钱的人从来不轻易放过。直到后来,当小黄有了离家出走去流浪旅行的念头,却无法再从其他人身上弄钱的时候,他这才把全副心思放在了自己朋友的身上。
以上关于小黄心境的变化,是石瑞娟她在“明天”采访过后,才自行分析出来的结果。小黄现在已经查觉到自己的自私心态,自然不愿意跟旁人多说。
关于小黄过去的许多事,石瑞娟是听黄家人所说,或听小利所说,然后自行归纳得出结果。
黄家人自然不会多说关于自家人的坏话。石瑞娟“明天”在黄家采访得来的信息,主要是小利冒充小黄的名义,做了许多下流的坏事。
比方说小利打碎了某人家的窗户玻璃,或是打某家人没懂事的孩子。再要不然,就是小利去偷别人家晾出来的内衣,然后经过“若干处理”,再随手丢在附近。在做了这一切行为以后,小利会“不小心”在现场落下小黄的作业本,后来干脆连小黄的学生证也丢在了现场。
小利是个喜欢编故事的人,虽然他的文笔功底十分差劲,可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倒一直不缺。因为这一系列自己根本没做的坏事,小黄他吃了好些苦头。
然后小黄发现是“朋友”小利在陷害他,然后当场与这个“朋友”打了起来。
石瑞娟一直以成为“传统新闻人”为目标,她对“记者”这个职业,自然有她自己的看法以及准则。从小黄那里得知小利的奇葩行为以后,她却没有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而是决定等采访完另一边的当事人以后再做结论。
如果是她单位里的那些同行前辈么,光是凭小黄的一面之词,前辈们就足以写出一系列精彩异常的报道,连续几周都不缺话题啦。
石瑞娟她“明天”采访过小利以后,发觉小利那格外奇葩的一连串嫁祸行为,其实是真心想把小黄的名声搞臭。被小黄狠狠地欺骗了以后,小利就是想好好出一出留在自己心里的那口恶气。
据小利他“明天”告诉来访记者的话里,石瑞娟她了解到了事件里自己开始不知情的一面。
小利在做出那一连串的奇葩行为以前,曾经被小黄给狠狠地骗得特惨。而这一系列奇葩事的起因,却是由于小黄想赚快钱,想尽快带着足够的钱离开家去流浪。
小黄在中学毕业以前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他毕业以后的出路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了,所以他自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他便选择了与其他同学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在全国联考以前那段紧张的复习时间里,开始变得游手好闲起来。
而他的好朋友小利,其父母也为自己的独子决定了出路。小利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肯定考不上大学,拿中学的毕业证倒没问题。加上对迫接受父母所安排的出路以后,小利自然很是不满。
于是小利便与自己的好朋友小黄一起开始游手好闲。同学们大多为毕业和升学奔波,他们两个倒清闲得很。
小黄在中学毕业之前的一年,便以“学习需要”的名义,让家长给他买回一台能上信息网络的电脑。他上网其实就是为了玩游戏和看小说,学习之类的事情,自电脑买回来的那天起他就没去管过。
后来出于让小利掏钱买游戏软件的想法,小黄开始教自己这“朋友”如何操作电脑。
小利也是个不怎么务“正业”的孩子,有机会玩信息网络这种时髦东西,他自己当然很是乐意。到了中学毕业的这一年某天,当小黄得知小利很想拥有一台电脑以后,小黄便主动提出,表示愿意把自己这台电脑按买入价打“八折”卖给朋友。
石瑞娟她在“明天”的时候,将从小利接下来的一系列诉说中,分析出小黄建议的实际目的。石瑞娟“明天已经知道”,小黄在那时候很需要大笔现金,所以格外鼓动“朋友”小利对这台电脑的兴趣。
石瑞娟“明天”将从小利口中得知,小利“将说”小黄建议他到父母那里偷钱。
“石大记者”她从这些话里分析出,小黄得知小利父母不舍得给独子太多零花钱,便鼓动小利去偷父母的钱。
且不说“石大记者”她明天会如何鄙视这对“朋友”的所谓交情,到时候,她肯定会鄙视这两个“小伙子”的智商。因为这两人似乎从来没细心考虑过,象这种水平的骗术,难道还能瞒过他们的父母?
事情接下来的变化,还没能直接联系到医院里所发生的那次冲突。小利他偷拿了父母的钱,然后第一时间交给小黄以后,事情没过一天就已经穿了帮。
可当利氏夫妻带着独子到邻居家讨回脏款时,小黄交还的金额,却与小利偷拿的数目完全不一样。
小黄的理由听起来十分合乎情理。他说电脑这种东西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旧机型很快就会贬值。所以自己已经按照行情把价格给折了旧,以买入价的三成,将旧电脑卖给了自己的朋友。
而据小利他当时所说,小黄分明是按照买入价打了“八折”。
利氏夫妻当时并没有过多斥责别人家的孩子,而是狠狠批批了自己那个不争气的独子。小利他“明天”将告诉来访记者石瑞娟,说自己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当时对“朋友”的那口恶气,所以在接下来,自己才会做这么多奇葩的下流事,然后嫁祸给小黄。
这个理由抛开实际行为单说想法,在“明天”的石瑞娟听来,倒也十分合乎情理。
“石大记者”她在“明天”将会觉得,如果小黄把骗的钱都交了出来,估计小利顶多只会跟这“朋友”绝交,再要不然就是狠狠打一架。无论如何,肯定不会用如此奇葩的报复手段,然后还一副理直气壮的德行。
事情发展到这里,才能连上刘佳与石瑞娟在医院目睹到的场面。
小黄查觉到小利的嫁祸行为以后,两人才狠狠打了一大架。这一架打得颇为激烈,甚至惊动了官差,令双方家长不得不介入。
而家长这么一介入,自然是帮亲不帮理,事情顿时变得更为复杂了起来。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邻居的双方,在自家门前再次起了冲突,然后双方各自找救护车把孩子送到医院。当在这医院的门诊大楼及急诊室之间再度碰面时,双方便再次起了冲突。
如果利、黄两家不在医院这里起冲突,刚才刘佳和石瑞娟小两口,就不会被拥挤的人群给挡到啦。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刚才的一系列“多余情节”至此基本结束。本故事的时间轴现在恢复正常。
刘佳在前负责开路,硬是用臂力从拥挤的人群里,为自己和自己的女朋友两人,开出一条勉强能前行的路来。
他现在的情绪略有点焦躁,正急着把带来的汤菜送上楼去。
要不是有事急着要办,估计他也会参与到看热闹的人群里去。如果他这么干了,石瑞娟的好奇心倒是能得到满足。
可由于自己的男朋友没有停下来,石瑞娟也只好压下了想要查根问底的好奇心,一直紧跟着刘佳往前方走着。
她现在只从围观群众口中,以及从包围圈中央勉强传过来的几句对骂,勉强了解到冲突双方是因为两个孩子的经济纠纷,而引发了两家邻居的暴力冲突。
等到挤出了人群,刘佳与石瑞娟两人已经走到了门诊大楼的正门处。
这幢建筑物其实有个正式的“官名”,那名字似乎是为了纪念某位海州知名的慈善家,因为这幢楼是那位慈善家捐款兴建的。
将这幢楼称作“门诊大楼”,只是海州人的一个习惯。包括刘佳与石瑞娟在内的海州本地土著,都习惯将医院里那类“下方几层为门诊部,其余楼层皆为住院部”的建筑物称为“门诊大楼”。
这种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倒没有谁去刻意考究。大概只是因为人们怕麻烦,不习惯记忆某些陌生建筑物的正式名称,而下意识选择了某种共通的称呼。
想让人认真记牢某建筑物的正式名称?尤其是这类用某人名字来命名的建筑物?除非这人的名字知名度极高,或是那些要经常出入该建筑物的人。
除此之外,其余人有谁会如此闲得蛋疼,去特意记个既不出名,且自己一年来不了几回的建筑物的正式名称啊?
石瑞娟现在的行为,就是以上心态的一种具体表现。
她宁可与自己男朋友说些闲话,宁可想象先前包围圈里发生“热闹”的细节,也没去细看门诊大楼正门上挂着的牌匾。
她其实认得这牌匾上的人名,知道这个名字是指海州某位知名的慈善家,却一直没刻意去记这幢“门诊大楼”的正式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