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自立的号角 270
这根约一百五十克重的柴鱼段,真是象它那名字一样,硬得象木柴一般。刘佳没削几下,便觉得手里的菜刀开始“变钝”。年轻厨师他也没打算去磨刀,直接就用自己的双手开始“破坏”柴鱼段。
他能用指力打开冲压式的啤酒瓶盖,用同等的指力当然也能捏碎柴鱼段。
等他完成手头上这点功夫,除了一开始那几根象丝般的柴鱼“薄片”以外,其余的柴鱼现在都变了细末状,看起来倒有点象先前那些碎米。
捏好了柴鱼粉末,刘佳用刚才那把菜刀切起了姜。切以前当然要洗净并削皮啦,这些步骤不必细说吧?
他边切边想着:
“这把菜刀的钢口倒算还不错。削柴鱼硬度不行,切姜倒还算称职。”
这菜刀不是用高硬度的炭钢制作,而是普通四十五号工具钢。这种工具钢与好多种工具钢都被人俗称为“不锈钢”。不锈钢制成的刀硬度不如炭钢,但比炭钢却更耐腐蚀得多。
家用菜刀使用率不如“店里”的高,所以令家用菜刀比“店里”的菜刀更易生锈。在刘家一老一小两个厨师眼里,家用菜刀还是不锈钢材质最好。至于刀刃强度的不足,他们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补足。
切好了姜片以后,接下来的事就比较简单了。刘佳将准备好的柴鱼粉末、姜片、碎米还有花生米集中起来,一起放进了汤锅里头。这里要放的花生米,是刚才那些没用水泡过的花生米。
至于那些仍然用水泡着的花生米嘛,接下来会说到其用途,但不是现在。
将大多数食材放进汤锅,刘佳又往锅里接了大半锅水。将家里的炉头火力打到最大那一档以后,他便将汤锅放到了炉头上。
虽说煮粥是“慢功出细活”,但在刘佳的一惯作法里,首先都是用大火把粥里的水烧开,然后才好小火来慢熬。他早就做惯了这类事,根本不必先用意识去模拟一次,便能做出如此的选择来。
煮粥的时候,刘佳又洗起刚才那些用水泡过的花生米。他把已经泡得发涨的花生米倒进个白瓷碗,然后细心地往里头撒了精盐。等他用筷子将花生米里的盐搅拌均匀后,刘佳便在装有花生米的白瓷碗上盖了个瓷盘。这瓷盘起到了“盖子”的作用,再来,便是将加了“盖”的瓷碗放进微波炉里。
这些花生米将用微波炉的高火档烤十三分钟左右。烤出来的“成品”可是香脆得很,口感一点不亚于油炸花生米,却又不象油炸花生米般油腻。
这些被烤过的花生米,将等到进食以前才会放进粥里。这样在食用鲜绵可口的“柴鱼花生粥”时,还额外能吃到外表微软内侧香脆的烤花生米。
至于粥里头原本就有的花生米嘛,那也是一种不同的口感。虽说两种风格不同的花生米并存,彼此会有点“抢对方的风头”,会令“柴鱼花生粥”的风味有所减弱。但在刘佳看来,既然前人能创造出有特色的某种食物,那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再进行改良?
刘佳对厨艺的追求,从来都是以“巧妙”二字为标准。虽说许多年轻厨师都有与他类似的想法,喜欢用新花样改良传统菜肴的烹调法,但能达到他那般水准的人却极少。
厨艺虽然貌似简单,看起来仅仅是一种“熟练工”。但要是深究起来,厨艺也与许多“熟练工”一样,其中有着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窍门”。想做出能吃的菜肴不难,好吃的菜肴却从来都不易做。
如果刘佳仅仅死板地去照搬前人的风味?那他即便厨艺水平再高,日后也不会成为人称“妙系菜”的创始人啦。想成立一个新的菜系,可不是单凭“改良传统菜肴”就能办到的事情啊。
锅里头的粥水被大火煮沸以后,刘佳便将炉头上的火力档位降到了最低。
海州土著习惯喝的粥类,最主要的特征是注重“生滚”两字。尽量选用新鲜的食材,然后用上好的汤水来煮粥。等粥水煮致沸腾以后,再将所有食材放进水里烫熟,就是所谓的“生滚”。
而刘佳这回煮的这锅粥里头,净在用些不怕长时间熬煮的食材。从冷水开始便将食材放进粥水里熬煮,才能将食材里的味道给煮出来。这种烹调方式,与海州土著常喝的“老火汤”有点象,却又不完全相同。
至于煮出来的成品象一锅米糊嘛,海州土著所习惯喝的大米粥,原本就是有点象米糊一样。
接下来经过半个小时的小火熬煮,在熬煮的时候,刘佳又准备了些酱油麻油之类的调味料。等到他关掉炉火的时候,一锅香喷喷的“柴鱼花生粥”就算是完成啦。
如果这粥接下来马上就得喝,现在就可以把烤花生米放进粥里头。但由于接下来到医院还有一段时间,香脆的烤花生米当然不能急着放进粥里头。
其实这“柴鱼花生粥”的煮法只要更换某些食材,将柴鱼细末换成鲩鱼肉,再将粥里的煮花生米去掉,这锅“柴鱼花生粥”便马上能变身成“鲩鱼粥”。海州土著常喝的好多种粥水,区别都只在食材上,加工方式倒是大同小异。
说到煮“鲩鱼粥”,这里有个值得强调的小窍门。如果怕鲩鱼肉被粥水熬碎,只要把鱼肉尽量切大块些即可。这样煮出来的“鲩鱼粥”,或是任何一种鱼粥,既能保有鱼肉鲜味的同时,也不会将鱼刺弄得一锅都是。
这就是海州风格“生滚粥”的精髓所在。在粥水里放进不同的食材,原本再简单不过的一锅稀粥,马上就能变身成一道风味粥。
如果刘佳现在再讲究一点,他完全可以将煮粥的清水换成各色上汤。即便他这会儿没空熬汤,也完全可以去自家店里“借用”。但他这次煮粥时已放了柴鱼,只要柴鱼分量足够,煮出的汤水本身就已足够鲜美,不用什么上汤也可以。
为自己的兄弟煮好了粥,刘佳回房间换了件短袖上衣,再带上出门的一应随身物品,便提起装满粥的保温壶出了门。
他路过自家饭店门前的时候,看着招牌上大大的“刘记”两字,这才想起两件事情。
一是自己刚才似乎得意忘形了。眼下有了喜讯,居然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给自己的爸妈听。
二是现在已快到午饭的钟点,自己光顾着为兄弟准备午饭,一时间却忘记自己还没吃午饭。
在他看来,自己的午饭倒是简单。反正钱包里有钱,身上只要有钱,在海州哪里不能吃到一顿饱饭?眼下这好消息没告诉自己爸妈,倒还真算是做错了一件事。
刘佳这么想着,提着保温壶便打算进自家的饭店。
他正准备走进自家饭店的大门,就看到自己老妈胡芸正与咨客“大姐”一起,两人正坐在柜台后边,似乎正聊着什么话题。
他也没顾着与“大姐”打招呼,一进门便大声地向自己老妈喊了一句:
“妈!你听说了吗?智杰他今天早上就醒啦!”
胡芸向自己的儿子微笑着:
“你现在才知道啊?你关叔他刚才打电话来说过啦。”
刘佳闻言一愣:
“啊?我还以为你们不知道呢。”
胡芸见儿子手里提着个保温壶,便把话题转到了这方面:
“儿子你拿着保温壶干嘛?”
没等儿子回答,胡芸已经想通了:
“哦,是给智杰送吃的去吧?你关叔刚才就说了,说智杰那孩子在闹脾气,嫌医院里的伙食不好吃,说让你给他做点好吃的送过去。”
“原来你已经知道了啊..”刘佳觉得有点尴尬:
“你已经知啦?那老爸肯定都知道咯啦。”
他这一尴尬,话出口时已变成了海州方言。除了某些极没文化的海州土著以外,大多海州家庭自家人说话时,也是用王土官话来交流。
胡芸倒是继续说着王土官话:
“他也知道啦。刚才看你往菜市场那边去,还以为你要去买什么材料回来呢。怎么后来又空着手回来了?”
这两母子都能说流利的两种语言,一种是王土国的官话,另一种自然便是海州一带的方言。
“没啦,我去菜市场转了一轮,结果发觉屋企里已经有现成食材好用。”话说到这里,刘佳的话音才转回王土官话:
“你们还有什么东西要我带去医院的没?如果没有我这就走喽。”
这“语言”之所以转来转去,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完全是说话者自己的随意所为。王土国地域足够辽阔,多亏朝廷多年来刻意推广官话,不然几个某地土著之间还好说,异乡人想流利交谈还真不容易。
面对儿子的提问,胡芸微微摇了下头:
“还真没有。刚才看你去菜市场,你爸以为你要动手,所以也没多管。后来看你空着手回来,本来你爸是打算要做点什么,可街道那里又临时有事找他。他一走开,也就没特意做别的。”
“走开了?都快午市了街道还找老爸去哪里啊?我这边倒是无所谓,反正我给智杰煮了一锅粥,至少够他一个人喝啦。没事我就走喽。”
听说自己老爸临时走开了,刘佳却没留在自家店里帮忙应付“午市”的打算。他知道即便自己老爸不在店里,自己老爸那几个徒弟也能应付得来,至少“午市”肯定没问题。
刘佳知道今天是工作日,店里的“午市”除了有些老街坊会来吃喝之外,几乎不可能会有多少新客人到店里来。
“光拿点粥去怎么够啊?”胡芸考虑了一下:
“你等会路过水果摊的时候,记得再买些新鲜水果带去。有伤病在身的人多吃水果好。”
“喔,那我走喽。”
与自己的老妈打过招呼以后,刘佳提着保温壶就转身走出了店门。他真如自己老妈刚才吩咐的那样,先去买了些新鲜水果。
他先前高兴得过了头,所以根本没想到这些细节上。可听自己老妈这么一说,他也开始觉得“光一壶粥不太够”了。
连挑拣带付帐,买水果只花了他一分钟左右的功夫。刘佳很快便提了一大袋香蕉加葡萄,再提着自己特意煮的那壶“柴鱼花生粥”,一路小跑着来到老街与市区公路的交界处。
偶尔就是会有些不凑巧的时候。现在虽然是上午十一点多,明明不是什么交通繁忙时段,可刘佳在街口处等了将近五分钟,却硬是没等到一辆空载的出租车经过。
往医院那方向去的公交车,倒是很快便来了一辆。可刘佳总觉得自己要赶时间,嫌公交车在路上会浪费时间,所以犹豫了一阵子。
他这么一犹豫,公交车自然就开跑了。
再过了五分钟左右,又一辆路线合适的公交车停在站台处。他这次可没再犹豫,等车前门一打开,便第一个冲了上车。
说起来象是他不排队便抢先冲上车,其实这辆公交车的前门,刚才正好就停在他的身边。即便是正经排队,也该轮到他第一个上车。
在等待上浪费掉的时间,令刘佳多少觉得有点不高兴。在坐着公交车去医院的途中,他一路上都在注意观察旁边驶过的家用车,一直在考虑自己现在能负担得起哪种家用车。
现在可不是什么交通高峰期,这一路上倒挺顺利,没再遇到什么碍事的情况。且刘佳今天给小关送去的是粥,就算泡久点也无所谓。可即便是这样,刘佳原本挺高兴的心情多少还是受了点影响。
前文就多次提过,人的情绪很难长时间保持一致。刘佳现在的心理活动,其实正是人之常情啦。
当刘佳在医院附近的公交车站下车时,已经过了中午的十二点十五分。这车站离医院还有二百多米的距离,他一下车,就继续一路小跑着往医院门诊大楼那边跑。
他原本可有点担心,怕保温壶里的粥过久了会变冷。不过当他为了避让某辆轿车,不得不站在医院大门前等待的时候,手下意识地摸着保温壶身试探了一下温度。
现在的保温壶表面温度,与眼下的空气温度,或说“室温”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情况令刘佳不太放心。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保温壶外盖,用指尖在内盖上试探了一阵。
别看他还提着一大袋水果,可他做这一连串动作时,手指的灵巧程度根本没被水果重量所影响。他只是用一根小指,便将整袋水果给提了起来。这袋水果的重量对他那根小指并没什么影响,其余那几根没有负重的手指,自然能够灵巧地去完成动作。
所谓的“天生神力”,可不光是“力大无穷”四字而已。象这种发力同时还能保持灵巧程度,难度可比单纯的暴发力高得多。
刘佳的指尖在保温壶内盖上一摸,指尖马上感觉到一股明显的热力。
他知道自己的手指很耐热,手部耐热水平不亚于任何职业厨师。眼下连自己的手指都觉得烫,那壶里头的粥温度当然还很高,估计不会比出锅温度低多少。
这下子他倒是放了心,原本急着往病房跑的脚步,这下子总可以放慢下来啦。
直到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瞎紧张。这保温壶的保温性能,可比他原本想象中的还要好得多。
刘佳并不知道这保温壶采用的是新技术,是“双层镜面内胆”配“真空隔离”。这两种工艺组合在一起,从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温度的变化。
他以前用过的那些保温壶,只是在两层传统保温壶内胆间垫了一层棉花。而在这种新式保温壶里,整个壶身除了壶盖的接口处会散热,其余部位除非有明显的破损,想让这壶散热快点还真不容易。
“这就是文人们所谓的关心则乱吧?”
刘佳这么想着,等身边那辆轿车尾部即将驶过自己身前的时候,脚下已开始往前迈步。接下来他依然要往医院的门诊大厅赶,步速却比先前放慢了许多。
虽然现在已经是正经的午饭时段,可医院的挂号处却没有停止工作。因为即便上午时段的门诊已经结束,但现在人们却可以提前挂下午的门诊号。
在医院的挂号处工作,虽然用不着什么高难度技能,只要懂得操作某些特定的计算机软件即可。但在这挂号处里工作,其工作时间之长,却比医院其他部门要多了许多。
刘佳认识一个在某医院挂号处里工作的人,所以他知道这种工作里的许多细节。他看着眼前正川流不息般拥挤着的人们,一边感叹着“所以说还是得学点好手艺,工作技能越容易上手,工作起来反而就越辛苦”,一边往人群中间挤去。
他当然不是要去挂号,但要不从排队挂号的人群中挤过去,他却无法走到一楼的电梯入口。无论是能直上某楼层的厢式电梯,还是那一层接一层的手扶电梯,不从眼前这人群中挤过去,他都无法抵达能够搭乘电梯的某个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