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
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江小婉躺在宽大的席梦思软床上,想着新世纪酒店里发生的种种,想到杨大波的一颦一笑,想到自己在走廊的说过的话,时而发笑,时而感伤,久久无法入眠,隔壁隐隐传来男人的鼾声,江小婉咬着雪白的牙齿,翻个身,这个杨大波,真是纯正的没心没肺,今晚捅了那么大一个篓子,现在听声音睡得比死猪还要踏实。真搞不懂,男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
第二天早上,起来后去敲杨大波的门,却没人回应,于是让服务人员帮忙打开房门,却见房间里空空如也,已经打包收好的行李箱就规规矩矩的放在墙角,被褥也被叠成整齐的豆腐块形状,一件件码放在一起。
很快拨通了杨大波的电话,不等对方开口,就问道:“你在哪儿?”
“明天就要走了,我要和一个朋友道别。”
江小婉明白了:“林佑琪?”
“你终于变聪明了。”
“不行。”江小婉忽然把声音提高了好几个分贝。
“为什么?”男人的语声依旧冷静。
人家去和自己的老朋友道别,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自己怎么会产生这么剧烈的反应?江小婉对自己的异常表现有些吃惊,语气很快和缓下来,嗫嚅道:“我不习惯一个人吃早餐。”
江小婉找了一个很没有说服力的理由。
电话里的人笑了,“将就一次吧,宝贝,我保证以后的日子里每天都会陪你吃早餐。”
“每天都会陪你吃早餐”,这一句温馨的许诺几乎把少女的矜持情怀彻底融化掉,江小婉露出一丝甜甜的笑意,“谁稀罕你,思颖很快会过来陪我一起。”
“午餐见。”
什么是女强人?前提是,必须是一位女性,否则自然被淘汰出局,还有要有足够的精力,足够的承受力在社会中跌打滚爬,足够的头脑让你去应付那些和男人一样需要应付的社交。其实细细想来女人若同男人一样是复杂些的好还是简单的更容易应付社会呢?
身为澳门商界领袖的林佑琪,办公室布置得十分雅致,就像她身上的服饰一样,精致,不张扬,将一切衬托得恰到好处。在她身后的墙壁上,悬挂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长剑,那是林佑峰事件后,一个朋友从英国带回来送她的礼物。林佑琪曾笑盈盈对记者解释说:“可能朋友觉得我身上缺少点杀气。因为不管是朋友还是员工我都待之以宽厚仁慈的心。”
此刻,她正孑孑一身的站在全景式玻璃幕墙前,一臂横在胸前,一只手托着下颌,望着繁华都市的滚滚红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年祖父林远东创办的林氏企业达到鼎盛时,林佑琪年仅10岁。林氏企业的起家靠的是第一代家族话事人林远东,但发展到目前如此规模的商业巨舰,则在很大程度上靠林佑琪。
林佑琪是一位经营奇才,她从小就边读书边跟着祖父办企业。在林氏企业面临转型危机的时候,她硬是放弃了MBA博士进修的机会,应声从美国归来,走上了家族话事人的宝座,毅然挑起了管理整个企业的担子。值得一提的是从林远东的手中接手家族产业时,林佑琪只有22岁。林佑琪统领下的林氏企业,触角已经伸及机电、传媒、化工、出版、公关策划、投资等各个领域。在巨头云集的澳门,林氏企业要说自己是第二,没有别的企业敢说自己是第一。
林远东的隐退出于一场风波。70年代末从2000元起家的澳博到了80年代后期已经颇具规模,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林远东对商界心灰意冷,毅然决定隐退。
那时候内地报纸上的大幅标题是: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绊脚石。林远东是历经波折的人,他对政治相当敏感。他曾经多次来到内地企图兴办企业,但最终都因政治因素企业规模迟迟得不到发展壮大。1989年,林远东在内地的几家企业被当地政府以打击私营企业为名临时关停,所有产品堆积在仓库里,不允许出售。林远东忍痛放弃了这些产业,郁郁回到澳门,一病便是一个多月,从此萌生了隐退商场的念头。但在家族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却百般纠结,遍观自己的儿女之后,最终把目光停留在孙女林佑琪身上。
林佑琪16岁那年,香港一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鸿基地产有30亿元的欠款始终不到账,临近年关,澳博资金周转紧张,林远东为此很是犯难。那时刚才美国回来探亲的林佑琪听到消息后,主动向祖父请缨。那时候,澳门国际机场还未兴建,澳门到香港坐船要20多个小时,到南丫岛中途还要换几部车。林佑琪仅仅带着照料自己生活起居的阿婆,凭着一个地址,找到鸿基地产。
看到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来讨账,鸿基地产老板李鸿基大吃一惊。也许是16岁的林佑琪楚楚可怜的神情令人不忍,也许是他们拗不过她的倔强,总之最后她就凭自己聪慧与执著,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那张30亿元的支票。
此后的几次关键事件上,林佑琪总能制创奇迹,后来澳博的主打产品“在线分析系统”仪表,就是她组织企业内外力量开发成功的,林氏企业在外地包括国外的几项投资,也都是由她成功运作的。
当时临危受命时祖父不在身边,同龄人还都在上学,林佑琪身边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商量,公司大小事务她凭着天性中的聪慧和坚韧,硬是扛了下来,以至于到了今天,家族的弟弟、妹妹对她都十分敬畏,他们性格都比较内向,年龄和林佑琪相差又挺大。林佑琪除了要打理公司业务外,作为家族话事人,还要肩负教育弟、妹的责任,有时候她去和他们谈话,他们就异口同声说:“你的口气和爷爷一个样,不要说了,我们和你有代沟。”
在朋友的眼中,林佑琪是个极有经商头脑,而且眼光独到的女子。有朋友曾对记者吐露:“她视野开阔,待人真诚。和她交流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林佑琪是哈佛的MBA,喜爱看财经类的书刊。在刚回到澳门的那几年,她对传媒行业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从前一直和仪表打交道的女孩,与《纽约时报》合作,自己投资策划,创办了澳门第一个专门针对女性读者的刊物《知性》。
这项合作结束后,她在文化领域的热情并没有由此减退。与过去的合作伙伴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同道新文投资有限公司”,主攻文化产业。在香港,“同道新文”已推出了数本畅销书,在日本,与当地最大的一家电视台合作,投拍专题纪录片,她自己不仅身兼制片和策划,而且经常亲任主持。
“假如当时你不是出生这样一个家庭,或是不是临危受命于挺宇,如果在你22岁的时候还有另一种选择,你会从事什么职业?”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记者这样采访道。
林佑琪的回答丝毫没有迟疑:“我像是有一个情结,对这个行业一直怀有憧憬。‘同道新文’就是我新闻情结的一个延续吧。”
当然从事传媒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林佑琪以她独到的眼光认定,传媒行业是中国惟一一块没被瓜分的产业,市场潜力大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将企业迅速扩张。
有人笑言林佑琪是家族企业的热情拥护者,对于此她坦诚应对:“确实如此,因为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看看当今世界500强企业,有超百分之60的企业都是家庭企业。他们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亲情令他们团结并使成本降得最低。”
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在加利福尼亚主持了一场关于家族企业利弊之辩的“财富论坛”,林佑琪作为正方代表,论述了家族企业的合理性。“记得我当时的观点是,如果用辩证的眼光来看,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在目前的经济环境里,家族企业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区别在于大家合作的对象不同而已。”
林佑琪觉得,在一个家族企业中,合作对象是自己的家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其凝聚力是旁人无法企及的。换作与其他人合作,难道就没有问题吗?“做企业也要顺势而为,最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和谐,和谐自然,那才是真正的美。50多年的漫长磨合,让林氏家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林佑琪也清晰地看到,当企业做大之后,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力也在逐渐弱化。“扬长避短,是解决家族制对企业发展带来的束缚的最好方法。”
“我们的家庭很团结很幸福,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我们兄妹和父母都住在别墅区,相距很近。平时里邻居都非常羡慕我们,因为我们特别团结,早上一大队人马开着长长的车队去上班,晚上则又是一条长长的车队回家,大家亲密无间的样子让别人羡慕不已。”
“对于我来说亲情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是女强人,我最怕的就是别人以为我是女强人。其实我很弱小的,我惟一的个性就是比较执着。我特别渴望自由,但是现在的我无法得到自由。而且一直让我愧疚的是,因为工作的繁忙,我很少照顾我的家人。”
但在林佑峰事件爆发后,面对记者的提问,林佑琪总是三缄其口。
尽管林佑琪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当初林远东却刻意培养她正确的金钱观。 【品文吧 - 为您精选好看的小说 www.pinwen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