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起讫:公元前2357前2318年。
生卒年:公元前2379前2318年。
出生地:丹陵(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蒲阳镇西南)。
立都:平阳(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
年号:帝尧元年(甲辰,前2357)。
帝尧,男,姓姜,名尧,又称唐尧。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首任帝。
唐尧的祖父是帝挚青阳氏政权的十四任帝姜美,父亲是十六任帝姜斯遂,十五任帝姜斯绩是他的伯父,十七任帝姜匡二(帝鸷)是他的长兄。
唐尧的父亲姜斯遂,娶陈锋氏女子庆都为妻,居住在丹陵。后来庆都怀孕,于斯遂二十四年(壬午,前2379)在丹陵宫中生下了尧。尧是在丹陵长大的,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多谋善辩,有大智慧,十五岁时被父亲封在了陶邑(今山东荷泽市南陶丘),十八岁时又改封于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县西北),始称唐尧。
公元前2357年,唐尧领导全国各大氏族联盟集团战胜自然灾害,平定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护。于是,各氏族联盟的大酋长向姜匡二发难,逼迫他退位。姜匡二虽然不甘心退位,但是,面对强大的氏族联盟阵营和年富力强咄咄逼人的弟弟,自知无力抗争,不得不走下天子的宝座,将帝位禅让给弟弟唐尧。
唐尧的父亲姜斯遂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帝喾。帝喾生有四子,长曰鸷,次曰弃,三曰契,四曰尧。鸷就是帝挚青阳氏的末任帝姜匡二,他即位后重用亲信,贪图享乐,致使万民叛离,天怨人恨,灾害频发,动乱四起。当时尧被封在唐邑,其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唐县、望都、完县、曲阳等地。在中原和陕甘地区连年大旱的时候,北方也同样遭到了旱魔的袭击。但是,唐尧领导当地居民拦河筑坝,引水灌田,从而战胜了旱魔,夺得了丰收,使唐国成为当时的富裕之邦。于是,许多外地灾民纷纷逃往唐国,向唐尧求助。尧以慈悲为怀,无私的救助各地灾民,赢得了万民的敬仰。
这时,东夷(山东半岛)各大部落乘机相继叛乱,他们认为帝挚政权气数已尽,应该由当时东夷的十日族统治天下。十日族是少昊羲和氏的十个分支,《山海经,大荒南经》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里说的就是十日族的来历。少昊帝俊娶羲和氏的女子为妻,让羲和氏主管观测日晷变化,记录时间。后来,羲和氏生了十个儿子(这里的生十子是指羲和氏族繁衍了十个分支,并非是狭义的女人生孩子),便分别以日命名,称作日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羲和十子后来发展成为十个重要的分支,统称为十日族。十日族首先反叛,起兵入侵帝挚青阳氏的统治区域,接着东夷的其它部族积极响应,也相继叛离,先后有方夷封豨部落、人夷修蛇部落、风夷风伯部落、少昊凿齿部落、黄夷窫窳部落、于夷九婴部落等宣布独立。于是,山东半岛各族纷纷起兵,帝挚政权的东南部边境处于了战乱之中。
面对诸侯、方国的叛乱,身为中央部落联盟总首领的姜匡二(鸷)却置之不理,依然醉心于自身的享乐。唐尧实在看不下去,便自行组织军队,联络一些忠勇的氏族部落,共同讨伐叛乱的东夷各部。他首先与羿族联合击败了十日族,诛杀了九个日族的首领,只留下一个甘愿臣服的首领,加封为日族大酋长,统领整个日族。接着他又率众进攻那些反叛的部落,“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断修蛇于洞庭,擒封稀于桑林。”(《淮南子,本经篇》)
这场平叛的战争,从帝鸷九年(辛丑,前2360)一直打到帝鸷十二年(前2357),最后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于是,天下各部落联盟的大酋长纷纷要求罢免碌碌无为的天子姜匡二,推举唐尧为天子。
唐尧即位后,将帝都迁到了冀中的平阳(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这一带是蚩尤九黎族的发祥地,也是黄帝轩辕氏族兴起的地方。唐尧认为,这里的山水有通天达地的灵气,立都于此可以得到天地神灵的护佑。
帝尧元年(甲辰,前2357),唐尧于帝都平阳封赏平定天下的有功之臣。
任命神箭手羿为射正,将他封在穷石(今安徽六安市霍丘县西南),赐姓为妘,号有穷氏。其族后世发展成为有穷国。
唐尧的次兄弃被先帝封在邰邑后,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研究,创造和发明了一系列种植五谷的新技术,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唐尧听说后,便把他召入朝中,任命为农正,号曰后稷,主管全国的农业。
任命三兄稷为大司马,主管军队。
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为历正,主管历法。
任命共工后裔为工正,主管工业(纺织、制陶、制骨、制木、制玉、冶金等)。
任命娰鲧为水正,主管天下河道的治理。
任命阏伯后裔为火正。
任命实沈后裔为金正。
封夔为乐工,皋为大理,重为工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