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六)
至此,君臣两人说起了闲话。
说是闲话,但实际上,一个皇帝,一个大将军,话题中涉及到的,哪里逃得出国事的范畴。
草原胡人这次在西北天狼原上,与西夏左厢军司激战竟月,损伤惨重,也砍下了左厢军司司主,西夏名将李元翰的脑袋,为大秦立下了战功。
所以明年草原诸部需要好好安抚一番,大将军木华黎是该调回来参加中原之战,还是让其留在草原上继续统领草原诸部兵马。
西北战事告一段落,但到底还有着首尾,诸将之封赏和这也密切相关,君臣两人就此事很是商量了一番。
然后,还有折汇待罪回朝,该怎么处置,在这个上面,皇帝陛下跟赵石明言,不可能将大将军折汇定罪处斩,最多,削官夺爵,比照折木河,吴宁两位大将军的旧例,赶回家中养老了事。
赵石对折汇虽深恶痛绝,却也不为己甚,他也明白,朝廷在重处折汇之后,还要想方设法的安抚折氏。
不过没了大将军折汇,折家的没落已经无可避免,当然,中原之战将启,折氏这样的将门在其中还有机会。
但无论是大将军赵石,还是大将军张培贤等人,皆不会再给折氏过多的机会,对于这样底蕴深厚的门阀世家,辉煌的时候朋友很多,一旦有了败落的迹象,那么它的敌人照样比比皆是。
至于很可能在明年春末开启的中原之战,君臣两人皆避而不谈,其实他们都清楚。到时候中原之战的焦点。定然在河南。
皇帝陛下想的是。如果战事顺遂,一战而定开封,后周也许不会就此亡国,但也只剩下苟延残喘的份了,之后战事进行下去,用两到三年的功夫,覆灭后周,那么中原天下。也就只剩下一个南唐了。
而赵石想的则不一样,中原之战,在他看来,是汉人间不可避免的内耗,艰难之处,比之他领兵伐夏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原大地之上,到处都是坚城要塞,以大秦之兵锋,或可逞一时之快,占据优势。但战事连绵,秦军不会很快结束中原之战。
而他所预估的时间表。则是少则五年,多则十年,大秦都要被拖在中原腹地之上。
因为他虽然不太清楚蒙古人灭宋用了多少年,但他却晓得,在另一个时空当中,蒙古人数攻襄阳而不得,在襄阳城下,还死了一位蒙古皇帝。
襄阳,可以说是江北最坚固的一座堡垒,又有后周名将岳东雷这样的大将把守,换了秦军,估摸着在襄阳城下,也要吃尽苦头。
但这些话他不会明说,即便说了,除了损伤将士士气,受人攻讦之外,没有太多的用处。。。。。。。
而他力主伐夏,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判断,攻取金国半壁江山,消弱草原诸部实力,将蒙古人困在东北,有意无意之间,已经为中原之战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至于战事到底能打成什么样子,等着瞧便是了,战阵之上,意外总不会少,说不定,秦军真能将后周京师开封一鼓而下呢。
其实皇帝陛下很想就这个话题聊一聊,但最终,君臣两人都避开了,因为他们都清楚,大将军赵石不宜在此事上过多的指手画脚。
他这些年立下的战功太多,一旦露出要掌控中原之战的意思来,会引起朝野内外的全面攻讦,无论是河洛的张大将军所部,甚或是杜山虎所部,都不愿将眼瞅着到手的功劳让出来了。
他们已经陈兵河中,河洛太久了,就等着大将军赵石伐夏功成,而之所以能等到现在,还是赵石对他们做出了承诺的缘故。
这些关节,无论皇帝陛下,还是赵石,心里都明镜相仿,自然也就没有就这个话题谈论的余地了。
这个时候,赵石终于谈起了国武监。
对于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来说,国武监这里可以说是格局太小了一些,但赵石还是郑重其事的向皇帝陛下表明,他会重新整顿国武监,甚至于,回京之后他准备以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国武监之上。
说实话,国武监已经容不下一位战功如此之著的大将军了,但赵石之前做了足够充分的铺垫,此事好像也就顺理成章了。
皇帝陛下也能理解赵石此议,他以为,当初赵石创立国武监,用了将近五六年的时光,将国武监从无到有整饬的好生兴旺,同时创建了猛虎武胜军这样一支皇帝亲军出来。
这都是大将军赵石的心血所在,回京之后,自然要多照看一些。
而再一想,还有比国武监山长更清闲的职位吗?想到这个,皇帝陛下心里也是苦笑,这是连养老的地方都找好了吗?也不想想,自己才多大的岁数,他们君臣二人,都可以说是年富力强,怎么就有了这么多的暮气呢?
但他不明白,在赵石看来,国武监是大秦事李大人当面,也不会这么逾越吧?
不过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还是麻利的扶着陛下登上龙辇,往皇帝寝宫方向而去,留下不下五六个人,打着灯笼,引领着赵石往慈安宫方向而来。
慈安宫中,灯火通明,因为大将军赵石的家眷被招入了宫内,慈安宫左近的先帝妃嫔们,也都听了消息,打扮的花枝招展,聚到了慈安宫这里。
她们先前在后宫之地可能风光过,但现在嘛,却大多都属于宫内过气的人物,先帝宠爱的妃嫔,都在西山守陵,剩下的都是些孤魂野鬼,在宫内战战兢兢的过活。
说实话,已经没多少人在意她们,她们聚居于此,得太皇太后娘娘庇护,这里一切都在围着太皇太后娘娘转悠。
外朝的事情,离她们更加的遥远,不过,既然如日中天的大将军赵石家眷到了这里,她们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如能说上一两句话,结下些交情,等。。。。。。太皇太后百年之后,不定就又是一张护身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