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
实际上,相比朝堂上的较量,这样阴私的手段,注定上不了台面,而且过于下作,所以搁在平日,非是死仇大敌,断不会出此下策。,。。。。。。。。。。
但如今朝堂动荡,这个时机耍弄一些手段,得到的效果,却不是平日可以比拟,也就成了足堪改变朝局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晋国公府这里,晋国公赵石顿时便改了之前的心意,而在他这个位置,于大事之上的心意一旦变了,其实朝局也就改了方向。
其实,不管赵石心中有多恼火,平静下来之后,也都会发现,自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了。
如果此时还存着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想法,那么,结果只能是威望受损,最为可怕的是,软弱之态一旦暴露出来,很多不怀好意的目光,必然会纷纷聚集于晋国公府内后宅,也许麻烦便会接踵而来了。
宦海沉浮,身不由己之处,在这个时候,已经显露了出来,即便是到了赵石这个地位,也不能免。
所以说,许多时候,朝争与战阵之上的拼杀并无什么两样,手段总在其次,最终看的还是结果罢了。。。。。。。。。。。。
这不是阳谋,但时机把握的对了,效果上便与阳谋无异。
实际上,很快,赵石便在与幕僚们商议的时候,便意识到了这一点。
虽然,被人算计的滋味如同吞了苍蝇般让人腻歪,但最终,赵石也不得不承认。这一次他娘的还真没什么转圜的余地了。
而他心性想来坚韧。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便也不做他想。
但他做的头一件事,也不再是追究此事的细枝末节,那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也给了天妖等人自行其是的机会。
所以,在事李圃相谈,已经定下心意的周枋,这个时候也是头大无比,暗暗后悔,不该上下查探,又耽搁了一日,没亲自上门,跟晋国公谈上一谈。
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这是周枋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但既然已经发生,作为长安府尹,周枋抛去了别的心思,就事论事而已,虽然长安府衙经过此事后,必定威望受损,之后想要使治下清明,要付出的努力必将成倍的增加,但今日之局,也只能如此了。
而周枋也想了很多,他精于刑律,眼前的案子几乎是明摆着的,乃是朝争的延续,只要他办好了这件案子,不定峰回路转,又能见到另一番天地呢。
所以,这一日,其他几位长安府主官也都不情不愿的被周枋一齐召了过来,也不避讳旁人。。。。。。。。。。。。
将一干人犯,包括几个被折腾的已经去了半条性命的文人士子,以及他们的一干随从,还有心怀叵测的草莽人等,不多时,又拘拿来了引诱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参加文会的几位同窗。
这般一来,不但长安府衙这里可算是热闹了,连朝堂之上,也引起了震动。
到了这一日午后,已经有御史开始参劾长安府疏忽国事,有负圣恩云云,也有参劾晋国公府太过跋扈的,当然,这些只是凑热的,奏折来到中书,就被压了下来,重臣们稍稍议论了两句,便都不置一词了。
因为他们都明白,此事也才方兴未艾,等着吧,到时候长安府处置下来,也许才到图穷匕见之时。
实际上,此时除了那些藏在暗处的始作俑者,在其他中书重臣看来,此事多有蹊跷,但最终却是牵扯了晋国公赵柱国的精力,闹吧,闹的再大,也不过是出一口气罢了,还能靠着此事,保住枢密使这个位置不成?
而长安府初立,人心未定,不定闹到最后,还能趁机从周枋周定庵手里,把长安府接过来呢。
所以,在大秦成武七年,闹的京师长安沸沸扬扬的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当街殴斗一案,开始时,在朝堂上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在朝臣不约而同的刻意压制之下,几乎没见多少争论,而事涉晋国公赵柱国,只要稍微有着谨慎之心的京官,也不会妄言什么。
而朝局还是那般,充满了紧张的气息,从中书,到六部,文臣们蓄势待发,群起参劾枢密使李承乾,逼其辞位就在眼前了。
逼着一位枢相辞官归老,这在大秦历代都从未发生过,许多已经被知会到了文臣,都兴奋了起来,并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如果成了,他们确实也在创造大秦的历史,不管后果是什么,光就此时而言,留名青史的诱惑,没有哪个文臣能够淡定视之。
但让这些已经跃跃欲试的文臣们没有想到的是,大秦成武七年二月间,这场起始于枢密使李承乾上书请建新军之议,接着受到文臣们群起攻讦的朝争,到文武争论不休,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毅然上书,参劾枢密使李承乾,欲夺其枢密使之位时,这场突如其来,却又注定如此的大秦内讧终于来到**。
但之后。。。。。。。却是急转直下,没有人预料的到,结果竟然会是这般。。。。。。。。
即便是参与其中,使尽了手段的赵石等人,也不会想到,这场看上去生死攸关,事关大秦军事改革,朝廷军权政权交替,以及他们自身荣辱的一场风波,到头来,不过是一场兴革大政的开端罢了。
而到了这个时节,大秦成武皇帝陛下的雄心伟略,才真正的稍显端倪。。。。。。
(今天两更,不管多晚,阿草一定把第二更码出来。)(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