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议
李之问。○
河东太原府人氏,算是金国降臣。
降秦之后,曾在河东宣抚使府入幕,后随大将军赵石北征草原,任随军书记。
当鞑靼乃蛮诸部归附,大军回转之际,此人自请留在草原,此后数载,游历北方草原诸部,足迹几乎遍布漠南漠北各处。
大秦成武七年春,随木华黎讨伐不亦鲁黑汗部。
大秦成武七年动,此人终于来到了大秦京师长安。。。。。。。。。。
传奇的人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毫无疑问,赵石很欣赏这个人。
不论此人才干品性如何,这人的韧性,毅力,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儿,都让人不得不心生佩服之意。
看到这个人出现在乾元殿中,那么皇帝陛下此次召集几位重臣到来,为的是哪般差不多也就清楚了。
唯一让赵石有点恼火的是,李之问来到京师,李刑那厮竟然没跟他说一声。
做事还能靠谱一点吗?赵石暗骂了一句。
不算冤枉李刑,和他的祖辈比起来,李刑的心思确实过于简单了些,除了领兵征战以外,旁顾不多,标准的军人模样。
李之问曾献平胡策,在草原游荡数载,为的其实还是这个。
这样的人,在文人中可谓绝无仅有。
赵石不由有些期待,这次李之问能带来什么。
实际上,李之问入宫已有两日,用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来说。陛下待之甚厚。
不过。这人穿着一身白衣入宫。多少有点侨情,他身上是有大秦官职的,算不得布衣百姓。
文人们口中的布衣卿相,不是没有,但绝对不会和朝中重臣混为一谈,无论见识还是权柄,都无法跟朝中大臣相提并论,总的来说。没那么神奇。
像李之问这样的例子,都非常罕见,就更不要说布衣卿相了。
那样的人,赵石到勉强算是见到过一位,就是当年在景王府中给他和成武皇帝授课的陈老先生。
也许,当年他会觉得这位老先生很神秘,但到了如今再想,也就那么回事了,幕僚之属,就算是皇帝的幕僚。也还是幕僚,上不了台面。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白身书生,到底不过是文人们的意淫想象罢了。
试想一下,皇帝不听朝中重臣之言,而纳幕僚之语,那是怎样一个可怕的情景。
殿中很安静,在座的都是大秦重臣,各有威势,不会在皇帝面前行那窃窃私语之事,正襟危坐之下,殿中空气都好像凝滞了下来。
赵石入座之后,气氛略有松动。
种燧和张承都颔首示意,赵石回京已差不多两个月了,这还是三位枢密副使头一次碰面。
两人心里面怕不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就算是他们自己,也都明白,赵石避而不见,不是自己有意于枢密使之位,就是不想掺和此事了。
当然,应是以后者居多,他们都还有机会。
赵石到了,人也齐了。
毕竟,像赵石这么自由,可以在自家府中等到陛下传召的人并不多。
议的事李圃,也在较量一番后,黯然辞位。
晋国公赵石不说话则已,既然说了,如今也就相当于有了定论,当然,这只是就军事而言,没有谁会在此事上跟大将军赵石当面唱反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节。
这就是做恶人了,与所有人意见不一致,还能一锤定音,这个所谓恶人的含义,也就十分的清楚了。
好处也不是没有,政见这东西,一般来说,是朝中重臣们必须具备的,没有自己定见的人,在朝堂上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排挤,墙头草嘛,不排挤你排挤谁?
而赵石在朝堂上的风格十分明显,强硬而又具有攻击性,现在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鲜明的形象,这会让他之后行事,多出很多便利,这不用一一赘述,就像带着一把刀,总是插在鞘里是不成的,偶尔挥出去几次,大家也就知道,这是个会随时拔刀之人,当你再次挥刀之时,大家也就不会感到有多奇怪了。
阻挡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有了这个心理准备。。。。。。。。。(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