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认为,1946年,美国人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制造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
后来英国人不乐意了,他们说,1940年,为破译德国密码,英国研制出了大型电子运算装置“巨人”机。
但是又有人说,德国人康拉德·楚泽1938年组装了一台可编程数字计算机Z—1。
而现在世界公认,中国人发明的提花机,是世界最早使用程序控制和存储技术的机械。
我国早在商代就出现了提花机。
明朝的宋应星编著和出版的《天工开物》记录了提花机的使用方法。
伪装成传教士的耶稣会特务明代到达中国,从中国偷走了这种技术。
十八世纪末,法国纺织工匠贾卡发明了纹板提花机,用穿孔纹板代替花本。
玉春风现在就要做一个用穿孔卡片控制的程序。
不要小看这种看似原始的东西,1935年IBM推出的IBM601机,就叫穿孔卡片计算机。
这台机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上个世纪50年代制造的带穿孔卡、插销板和拨码盘等的车床,更是世界公认的程控车床。
这些都做完之后,玉春风一阵轻松。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个无人机不能像现代的无人机那样,有人操纵。
没错,现代的无人机都是有人操纵的,根本不是自己行动的机器人。
现代把机器人、无人机吹上了天,好像这东西多先进,只差一点儿就赶上终结者那样的自己到处杀人的机器人了。
其实,根本不是,所有的机器人还是要有人操纵,即使是最先进的联合州的察打一体的无人机,也是有操作员24小时不停地操作的。
玉春风这个相当于70年代越战当中的无人机,只能按照固定程序飞行。
玉春风也不能完全对无人机无法控制,他得想个办法。
玉春风重新拿出之前没有完成的工作,用水晶制作望远镜。
又是一通紧忙,他做好了镜片,然后去找木匠赵纯。
他给赵纯讲解一番他的设计,赵纯连连点头,马上动手。
半天功夫,玉春风要的东西已经做好,这是一个小巧的木制盒子。
这个东西有个专业名字――抽拉式广角望远镜。
这个小望远镜比普通的香烟盒要小,用的时候,可以抽拉出来,不用时可以合起来,非常隐蔽。
和这个时代已经有的单筒望远镜相比,这种望远镜成像更加清晰,视野更大。
有了这个5倍的望远镜,可以对目标进行更加清晰的观察,可以确定无人机的攻击目标了。
―――
玉春风来找马庆,马庆看到他,知道他的事儿完了,松了一口气。
这一天,清军已经进行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
尽管这种进攻不伤筋动骨,可是明军的各级官员还是非常紧张。
沈世求现在已经知道,他们两个做主的是玉春风,不是马庆。
看到玉春风没到城墙,不停地埋怨。
马庆好容易顶住压力,这一天对付过去。
玉春风说:“甭搭理他,这些废物,光会瘸子打围坐着喊。”
马庆也觉得是这个道理,这些人都是没让人家打,先让人家吓死了。
玉春风和马庆到了城墙,又上了城楼。
玉春风当初放风说他们是钦差大臣、哪儿都能去的计划成功,根本没有人拦阻他们进城楼。
马庆打开窗户,玉春风用望远镜观察清军的军营。
城墙高12.6米,城楼高12.27米,这样就有将近25米高了。
站在这样的高处,远处的清军军营一览无余。
那个时代很少有夜袭,因为两边晚上行动都不方便。
而且,清军知道明军在城里躲着还吓得半死,也不怕他们出来。
因此清军军营灯火辉煌,在城楼上看得非常清楚。
玉春风看了一遍,什么都没看懂,于是把望远镜交给马庆。
马庆才一看,就惊叫一声。
他已经用过狙击瞄准镜,对那个东西已经感到神奇了,没想到这个望远镜,比那个看得还清楚。
玉春风问道:“鞑子离这儿有多远?”
马庆有这个神器在手,一切尽在掌握,全面详细地对清军军营进行解读。
清军军营在3里地之外,尽管这时城上的红夷大炮有能打到那个距离的,但是因为精度不够,也打不中什么,所以也不怕明军。
而清军的主战场设在城外,先是设置围三缺一的包围,然后是也开始修筑炮台。
让玉春风他们活捉的那个鞑子尽管还是跟明军犯倔,但是明军再怕鞑子,把他抓到城里,也就不怕他了,往死里一通收拾。
这个鞑子也没宁死不屈,还是把知道的都招了。
明军已经知道,多尔衮的意思是,先把大明外面的村镇扫一遍,抢掠一下,搜罗一些青壮,把他的损失补上,然后再打小凌河堡。
要是能打下来,抢掠会更多,抓住了明军俘虏,当然都是壮劳力,他就大发了。
清军已经到北京周围抢掠多次,已经今非昔比,不是只有弓箭那么原始。
清军现在也有很多大炮,有大炮攻击,说不定真的能把城堡打下来。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清军围三缺一的阴谋,可是万一不行,还是会从人少那边逃跑,正好钻进人家的网里。
玉春风把瞄准镜递给马庆,让他用那个看,自己用望远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