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蛟龙(一)
算蛟龙(一)
李贤一开始还犹豫不决的,他的亲信幕僚,雍王府丞吕毅劝说道:“殿下,太子先是数次得罪于陛下,又得罪于天后,陛下失望,才有此旨。殿下若行,正是顺应天意,说不定能让殿下成就大事。即不成,太子软弱,央求于他,也不会有生命危险。然殿下犹豫再三,两位圣上动怒失望,是逆天而行,反而对殿下不利。”
然后挥了一下手:“大业者,在此一举。太子只是监国多年,若论才华,殿下比他遑让乎?”
还是犹豫不决,自己的力量太小了,上次自己还没有举动,就让大哥的党僚击得粉碎。大哥能愿谅一次,还能愿谅二次吗?
正好这时,苏州刺史曹王李明与沂州刺史蒋王李炜进京,李明就是李世民的儿子,也就是名义上李元吉的继子,薛元超的大舅子。李炜也就是去年被诬告畏惧自杀的李恽之子。所以为了表达歉意,李治对蒋王李恽子女赏赐颇厚,又立即让其子继其父亲爵位,任沂州刺史。这两个王爷在唐朝诸王中也是很有发言权的诸王之一。
两人联书邀李贤吃酒,席间李明就暧昧地说道:“如雍王有意,某愿意为雍王出一臂之力。”
李贤沉吟不语。
李明又说道:“我愿意说动元超相助。”
“叔父,何故助我?”
“太子孤高,对宗室冷漠,某等十分失望。”
也就是李威平时作清高,很少与宗室子弟交往,李明攀不上关系了,所以与李贤联手,将李贤捧上台,自己更能飞黄腾达。虽说做到王爷了,可王爷与王爷也是不同的,有的能担任一个大都督,有的京城闲放安置,给予的封地赏赐各不相等。
但是作为太子,李威与重臣来往都小心翼翼,手上几个官职不大的亲信,父亲开始忌惮,怎么好与宗室弟子交往密切。顶多宴会之时,相互客气的寒喧一下。休说这二王在外地,在京城的各个宗室弟子,李威为了避嫌,也很少来往的。
李贤心终于开始动,其他不提,若是拉拢了薛元超,他在父亲面前有很大话语权的,而且亲近的大臣又多。大哥的权势不过是几位宰相在暗中支持,所以连母亲都下不了台。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几位宰相年已高,迁为中书令与侍中,必须避讳,使相位置空缺,观父亲的意思……其实李贤也不差的,只是少了磨练,将前后想了一下说道:“那我就顺应父皇意思去做。”
“应是!”
相欢而散。
随着又得到一条消息,和静县主后天做寿,因为流放到剑南好几年时间,薛元超家一度生活贫困。贫困的生活要么使人成长,许多穷人家的孩子抱负高,比如真正士大夫的典范范仲淹,就是与他青少年贫困生活有关,要么使人变得更加贪墨,对金钱充满渴望。和静县主恰恰成了后者。狄仁杰都听说了,更不提李贤了。
于是做了一件傻事,将明崇俨的钱收下来。
这个钱好收的吗?无论是薛元超,还是张大安,他们是大臣,做事皆有节制。可是明崇俨为了达到目标,什么事都能做得出的,名声又臭。但收了钱,总有好处的,六千金到了手中,没有送钱,那个俗气,派人花了一千多金,买了贵重的礼物送到薛府,恭贺和静县主。大舅子的鼓动,妻子在枕头边吹耳朵风,薛元超,本来就是有争议的事,有可能事不行。
李敬玄自然同意,与他自己无关,是陇西李家很早就托人带话了。几位宰相同意,于是又与群臣在议事堂商议,这一回倒没有几个人反对了。自从禁止商人出海命令颁发以后,许多人上书反对,其中不乏一些大家族,官员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其他有的官员直接参与了游说行列。
然后将李威喊来,询问名额。
李威沉吟了一下说道:“终是商贾,又有种种不可测量的风险,不能多了。”
大家点头称是,这符合主流思想的,只要放一下,将大家的嘴巴搪塞住,得到两渠费用即可。
“也不能少了,毕竟上一次许多人袖手旁观,这一次不服,认为上次所做不公平。其实孤也不明白了,两渠成功,造福于国家,方便于百姓,出海又得利,这是两惠之举,这时候不出力,难道所谓的良,是文章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这句讥讽,让大家无言。
“孤认为一百二十户足矣,而且明言,这一次放开后,以后不得任何人提及此事,也不能让任何人私自出海。”
略少了一些,可是百姓出国,又是商贾,大臣皆不敢争。
但李威想法,还是物以稀为贵,再说,现在风向不大妙,多了,无疑授人话柄。
李敬玄让人起草制书,郝处俊则看着李威道:“太子……”
“郝相公,孤在父皇下诏,让你们迁任时,早知之。父皇忌昔日祖皇东宫之乱,因此很早就扶立太子,明确东宫。有利也有不利,利在东宫明确,少了纷岐。但不利者,孤有数名兄弟,看不出孰优孰劣。天下者,有德者居之。这一次,父皇让二弟走出来,也无不可。若二弟做得好,孤自当退让贤能。其实孤还想向父皇进谏,让他兼任一项实职,让他磨练,或者展示才华,以让国家未来得到真正的贤良君主。”
这是在议正堂说的话,除了几位宰相外,还有许多大臣,听了一个个只是折服……
裴行俭眼睛却是明亮起来,不但他眼睛亮起来,连郝处俊、李义琰眼睛都亮了起来。这才是大度,自信,这才能佩得上泱泱大国君王的风范,即使是陛下早年时都没有这风范,仁爱节约有余,自信却不及,这种自信,或者只能在李世民身上看到一份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