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由于媒人说的亲是一世人的大事,假如说成亲事以后不能幸福美满一生,给男女双方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做媒人也不是一件轻松活。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既然有人求上面来,那无论是从“亲戚”还是工作的角度都不能推却,杨小贝爽气的接下礼,但并不会立刻就上门提亲。哪怕是两人情投意合,只要走一道流程,她也不会冒冒然答应说亲。最起码要去男女双方家了解真实的情况,一切没有问题后才能提起亲事。
本村的人对杨小贝肯定熟悉,在他们眼里杨医生本来就精通妇产科,做妇女主任简直太合适不过了。可外村的人不知道啊!杨小贝地升任书记。周书记和侄子一明一暗,一官一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起来。在杨小贝的建议下,两人合作把县里的乡级公路都修了一遍,让祖祖辈辈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的人们兴奋不已。
这样等级的公路,只有在九十年代后才会被陆陆续续修好,然后又过了二十年才在国家“村村通”工程下硬化,相比正常的时空,整整提前了十年。
县级公路是三级,白云县虽然偏僻,但是正好有一条国道贯穿整个区域,倒是问题不大。主要需要改进的乡级公路,也就是四级公路。设计车速(30km/h),双向机动车道数(<=2条),机动车道宽度(3.5m),道路总宽(16~30m),这样的标准在农民们看来已经是难得的好公路了,毕竟在此之前,都只是机耕道的标准,,勉强够拖拉机和吉普车行驶,底盘稍微低一点的都进不去——路面太不平整了,有的落差达到40-50公分,分分钟搁浅的节奏。
以前农民们运货出去,都是肩抗手提,到了大路上再上拖拉机,一路颠簸到镇上转运到货车,十分不方便不说,还容易损伤。这次在周品正的牵头下,他出钱,县里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征地、征山林等工作,大家齐心协力,不过一年的时间就把县里的乡级公路全部都修好了。
虽然出资超过一千万元,但是周品正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这是小贝的家乡,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是小贝的愿望,他作为丈夫要为她完成。二来这也是一笔投资,“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交通更顺畅了,以后的效率更高,也会有更多的效益,完全是两全其美的一项工作。
这次连周书记也对侄子的大手笔赞叹不已,一个劲儿地夸他。其实侄子生意做得再好,钱挣得再多,他都不是很在意。对于他来说,信仰上的满足的最重要的。像周品正这样一门心思钻进钱眼的人,他总是觉得不大好。可是这一次,周品正却让他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