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
卢象升
卢象升(1600~1638)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汉族,明常州宜兴人,天启进士。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授户部主事,擢员外郎,死后追赠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著作有《卢忠肃集》、《卢象升疏牍》。
卢象升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shè。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后任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入关,兵逼京师(今běi jīng),他募兵万人入卫。次年,进右参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顺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六年起,参与镇压高迎祥、李自成等部农民起义军,直至九年九月出任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练兵御清。十一年冬,清军三路大举南攻,卢象升主张坚决抵御,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因握有兵权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卢象升屡战失利。但他誓死决战,激励将士奋杀。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巨鹿(今属河北)同清军激战时阵亡。后追赠兵部尚书,谥忠肃。有《卢忠肃公集》。
明末名将
在明王朝即将覆亡的时候,出了一位力主抗清的名将卢象升,尽管他智勇过人,率领的军队屡战屡捷,但无法挽救已极为腐朽的明朝大厦,他壮烈地殉职在大厦倾倒前夕。
卢象升(1600—1638),宜兴人。少有大志,读书勤奋。当时明王朝朝政已**不堪,民怨沸腾,清兵正伺机入侵。他在读经书的同时,学习兵书习练武术。22岁中了进士,担任了户部主事。时阉宦魏忠贤正把持朝政,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朝中许多官吏都依附于阉党,卢象升蔑然视之。
27岁时任大名知府,当时,许多地方为了谄媚魏忠贤,纷纷为其建造生祠。大名府也有官员倡议筹建,请卢象升参与,遭到拒绝。在大名府他平抑了多起冤狱,严惩了恶霸、贪官,吏治为之一新。崇祯二年(1629),清兵犯境,京师报jǐng。卢象升起兵勤王,后清兵退走。卢象升为防清军再次来犯,对大明兵备加以整饬,严明军纪,加强练兵,军容大振,人称“天雄军”。后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又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州、大名、山西军务。
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不断进犯,农民起义的烈火到处燃烧,明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朝中以首辅杨嗣昌为首的一些大臣,力主先安内而后攘外,与清军议和,加紧对农民军的镇压。崇祯帝召卢象升商量,卢坚决主战,他认为“能战方能言守,如不能战,处处言守,则愈守愈受制于敌。今ri必须以战为主,守为辅,方能制敌而不受制于敌。”崇祯要他与杨嗣昌及监军高起潜商量。杨嗣昌、高起潜是主张与清军议和的。在朝议中卢象升慷慨陈词,他认为“敌骑纵横,长驱直人,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若不“一战以挽危局”,将“重蹈南宋覆辙”。
朝议未有结论。卢象升率军驻守昌平,与进犯清军多次作战,均取得胜利,他率领的二万军队也死伤15000多人。但高起潜断绝了他的给养。卢象升率领不到5000人的部队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陷人了清军重重包围之中。又因高起潜故意按兵不动,援军迟迟不至,卢象升最后激战终ri,力竭阵亡。有一位亲兵为保存他的尸首,伏在他尸体上,身中二十四箭而亡
生平
万历二十八年
卢象升出生。祖父为知县,父为秀才。他幼时潜心经史,喜习骑shè,虽然是江南的文人,但天赋异禀,明史载:“象升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黄裳一九八六年的宜兴游记说他看到过卢象升的重一百三十六斤的练功刀,铁锈斑斓,通体作古铜sè。
天启二年
卢象升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其后卢象升历员外郎,又升迁大名知府、大名道,开始受到流寇的影响。所谓流寇,是无一定的根据地的流窜到那里就裹胁到那里的农民起义军。流寇在崇祯元年在陕西的出产,是明朝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崩溃。陕省由于多年用兵,边兵云集,赤字严重。
崇祯元年
袁崇焕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而张溥在江南联合几社、闻社、南社、匡社等结成复社,“遥执朝政”。这一年陕西连旱,崇祯元年七月,王嘉胤伙同杨六郎、不沾泥等人在陕西府谷等地聚集饥民,劫夺富户的粮食,又与官军对抗,全陕响应。明末陕西大旱,边军还云集在陕省,明廷的财政又已经破产,无力赈灾,普通农民和边兵无法活下去,只有造反一条路。
崇祯元年王嘉胤起义后,高迎祥也在安塞起义,自号闯王。其后陕西各地纷纷有人跟进,饥民、边军和驿卒的bao动,几乎遍及了陕西各地。当官的敷衍了事,以为拖过了就行了。“当是时,承平久,卒被兵,人无固志。大吏恶闻贼,曰:‘此饥氓,徐自定耳。’”(《明史杨鹤传》)事实上他们也无能为力,陕西多年灾害,地方上一片萧条,武备松弛,“八郡县无守备”。(《明史赵彦传》)
崇祯二年十月
皇太极率军避开了袁崇焕坚守的宁锦,假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关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指běi jīng。袁崇焕赴京师救援,在běi jīng广渠门外与后金军交锋,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这就是“己巳之变”。卢象升也是在这时候崭露头角的。他招募了一万多人,进京协助防卫,立下小小的功劳,于次年晋升为右参政兼副使,负责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号“天雄军”。这是他带兵的起始,明史载:“象升虽文士,善shè,娴将略,能治军。”
崇祯二年后金的入侵,对于明王朝是致命的。随后就是李自成起义,:“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以求全责备。虽有长材,从何展布。臣与督臣,有剿法无堵法,有战法无守法。”两军对垒,需要随机应变,象他这样喜爱野战的人,正如岳武穆所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廷臣言官们偏偏要妄加言论,他不得不表示愤怒。
他在《剿寇句”,而崇祯至死都相信他能做中兴之主,但天要亡他。两人都异常勤劳,近于苦行僧,“(象升)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崇祯的勤政,在所有帝王中也应该排在前面的。
崇祯十一年chūn
满清曾试图从宣、大入侵中原,见卢象升防卫严密,清军放弃了。八月二十三ri,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军,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统右翼军,贝勒杜度等相副,两路征明。九月二十二ri,岳托从密云北边墙子岭,毁坏长城,破边墙入边,斩杀明蓟辽总督吴阿衡。多尔衮则于九月二十八ri于青山关毁边墙而入,两军在běi jīng郊区通州会师。崇祯大惊失sè,诏令京师戒严,以宣大总督卢象升督天下兵,,《选用奇兵疏》,他要求建立一支一千五百人的特殊部队,专门用来劫营和奇袭。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郧阳的成功,靠的是长途奔袭,洛阳以骑兵数千击溃闯王百里联营,滁州以三千关宁铁骑蹂躏闯王数十万大军,靠的还是长途奔袭。野战和奇袭,是他喜爱的战术。他在奏章里说:“皇上英明天纵,于宣云兵力洞察无遗,臣何敢多控。”既猛吹皇帝的英武神明,又表自己的忠心,怕的是言官和廷臣攻击他拥兵自重。
评价
卢象升死于三十九岁,经常有人把卢象升和岳飞相比,比如晚清黄道让的挽联有“溯七百余里潭州,八ri捷,五ri更捷,何物井蛙自大,妄说飞来,奇哉今古双忠武;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尤哀”之语。
卢忠肃公祠
忠肃祠在宜兴市宜城镇东珠巷东端,是为祭祀明末兵部尚书,抗清名将卢象升而建的。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zhèng fǔ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卢象升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二ri在与清兵交战中,牺牲于河北巨鹿蒿水桥。崇祯十二年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赐祭葬,世袭锦衣卫千户。南明福王时追赠忠烈。
忠肃祠原有建筑面北坐南,北濒长桥河,南接东珠巷共有建筑2进20余间,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
忠肃祠原称卢公祠,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钦赐卢象升忠肃,乃称忠肃祠。清咸丰四年(1854)遭兵?,清同治九年(1870)邑绅及卢象升后裔募资重建。
第一进堂屋正中上方悬“近古一人”匾额,为原国民zhèng fǔ教育部长周佛海所书。
第二进正厅殿门檐正中悬“忠孝文武”匾额两边柱联,“无嗣昌不过郭汾阳,有廷麟乃成岳武穆”,殿内正中彩塑卢象升泥金全像,像前立,“明兵部尚书太子少师卢忠肃公象升之位”神主牌。左右各塑中军官和掌印官像,神座上方悬“英灵犹在”金字蓝底匾额。书房存放《卢忠肃公全集》。
(清)周小棠题宜兴卢忠肃公祠
尽瘁鞠躬,死而后已,有明二百余年宗社,系之一身,望旌旗巨鹿城边,讵知忠孝jīng诚,赍志空期戈挽ri;
成仁取义,没则为神,惟公三十九岁chūn秋,寿以千古,撷芹藻斩蛟桥畔,想见艰难砥柱,感怀那禁泪沾襟。
《明朝那些事儿》中用了一句话评价——《中庸》有言: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明史》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卢象升在庄烈帝(崇祯)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天意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