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
解决赵匡胤信任危机的这次小策划,对赵普来说还只是一次小试牛刀罢了。他随后策划的陈桥兵变,赵匡胤自己被自己黄袍加身的戏码,不但绝妙,更是画龙点睛的人为腾飞出了一个真龙天子!
甚至就在赵匡胤君临天下以后,赵普为之策划的那个天下闻名的“杯酒释兵权”,也绝对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绝妙到无以复加的公关!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读书虽少,但喜《论语》;他身为北宋的开国功臣,其功劳完全可以和汉朝的张良萧何相比,但是他却比绝大多数的大臣都聪明,确实不愧天下,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宋太祖恼羞成怒,把奏章撕扔在地上,可赵普面不改色,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
几天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又带着它上朝交给了宋太祖。太祖赵匡胤终于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宋太祖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可普不能入宫,他就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
据说有一次,宋太祖突然没来由的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
赵普想了一会儿,很郑重的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
宋太祖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开宝六年,宋太祖又一次造访赵普府事。
于是,赵匡胤就可以死了!开宝九年十月,通过一个叫做烛光斧影的事件,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匡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太平兴国二年三月,赵普自河阳入朝,迁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赵匡义召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退朝后又上书宋太宗,自陈参预知道宋太祖、昭宪皇太后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
不久之后,赵匡义任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秦王赵廷美原先的位次在宰相之上,但是因为赵普是勋旧大臣,于是赵廷美上表请求位次在宰相赵普之下,宋太宗听从了。
太平兴国八年,赵普外调任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宋太宗作诗给他饯别,赵普捧诗而哭道:“陛下赐臣诗,应当刻石,与臣朽骨一并葬在地下。”
宋太宗被赵普感动了,第二天就对宰相宋琪说:“赵普对国家有功,朕先前与他同游,现在牙齿头发都衰落了,不能用枢务政事烦扰他,选择善地来安置他,因此作诗篇来表达我的本意。赵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为之泪下。”
宋琪回答道:“昨天赵普到中书省,手拿御诗哭泣,对我说,此生余年,无法报答皇上,希望来世能为陛下效犬马之力。臣昨天听到赵普的话,今天又听到皇上的宣谕,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情份,可以说是千金难买的君臣两全啊!”
因为赵普出身不显,比起一般文臣来,没人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好有多深。所以就在赵普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曾经好心的劝他多读点书,于是赵普每次回家以后,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并且自从这赵普开始夜来读书以后,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其实在赵普的书箱里面,只不过就只藏了一部《论语》罢了。于是当时的人们就流传出了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赵匡义也听说了这个传闻,也很好奇,就在一次和赵普闲聊的时候,看似随便的问道:“有人说你只会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没想到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赵普话里话外都是他的这本《论语》,并且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拿着这本论语认真诵读。可又有谁知道,赵普手里的这一本《论语》,却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论语》,不是天下间任何一本其他的《论语》,而是一本独一无二的《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