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夏雨过后,申国国主高渊驾崩,传位于太子高殷。
五皇子高秉因谋权篡位、私养精兵等罪名被关禁于王府之内,财产被收,待新帝登基,再另行处决。
其母荣妃,殉葬。
就在此际,一名年迈的老人到大理寺状告,竟然吐出一件惊天动地之事!
他要状告死去的皇上高渊,是他害死了申国的军神赵帅!
此事一出,便震惊朝野,大理寺府尹还来不及将人拿下,对方便当堂将事情高声喊出。
原来,老人曾是在宫中服侍过高渊的大太监,多年前曾无意间听到高渊下令将赵帅的军营位置泄密出去!
老人并非胡言乱语,抖抖索索的从怀中拿出了当年高渊亲手书笔的信件。
原来当年高渊怀疑赵闻与敌国勾连,因此想以此事试探到底他与燕国是否串通,没成想燕国得到消息,派了数量不少的大兵偷袭。
申国中无人不知,当年赵帅身陨,是被燕国军队在夜间偷袭,而当时赵帅自身在一处小军营之处,无人来援,而当时燕国派来的军队太多,赵帅便屈死其中,致使燕国气焰大涨,开始频频进犯申国国境,直到如今,依旧战火不断,荣盛不繁。
赫赫将帅,没有死在战场,而是死于偷袭,多少人扼腕叹息,而今竟然知道,这是曾经的国主所为,岂不是令天下人寒心至极!
赵闻是何等声威,此事一出,一场暴动即将在全国开展,其中不乏宵小之徒趁乱作祟。
可任谁都没能想到,高殷的动作如此之快。
在短短两天之内,他昭告天下,痛斥前帝高渊所为,并将其谥号封为哀帝,这对帝王来讲的确是大大的羞辱惩罚。
高殷身为威铁营之主,一番安抚加痛斥前帝的行为,令噪乱的人心大大的平复下来。
随后,高殷紧接着昭告了另一件令天下人震惊之事。
高渊临死之际,曾下过一道诏书,便是封赵闻的遗孤为郡主,其女正是在京中声名远扬的林家小姐,林琅。
赵闻将军竟然在世上还有子女,这件事大大的慰藉了天下人之心,而京中人更是纷纷造访林府,好在高殷早已将人安排离开。
接连两件惊天之事令京城沸热的如同一锅煮开的滚水,连帝王出殡都不稀奇了。
这一日,伴着雨后的萧凉,数匹高头大马拉着九龙棺椁,哀乐声震,周围的百姓面无哀色,更多的是愤恨,沉痛,他们这位前帝在政事上毫无建树,竟然还因多疑害死了他们的大将军,还是当今圣上英明,还给他们一个真相。
在这样的阴雨天下,哀帝时代落幕,生前死后,什么都没能得到。
高殷登基新皇,年号光武。
这一代皇帝即位,好在没有大兴干戈,高殷及早制服了五皇子,算是免了一场血腥之灾。
皇宫内,暂且处理完事务的高殷去了后宫去见已成太后的高渊皇后。
高殷到时,太后刚刚诵经完毕,她的面色依旧苍白无血,亲手复仇,并没能让她心中快慰多少,只是心中到底痛快了,眼底的青色比原先少了很多。
她看到高殷,并没多少亲近,只淡淡道:“皇帝来了。”
“儿臣拜见母后。”比起太后,高殷的声音更是冷寒。
“起来吧。”
太后依靠着软枕,微微抬手,示意道:“皇帝坐吧。”
一身金黄衮服的高殷在太后旁边坐下,他面目本就阴骘,穿上明黄依旧无法驱散周身的森然冷意,在夜中,这样突兀的气质更加凌人,令人心生畏惧。
在皇帝威赫这一点,大约从古至今都没人敌得过高殷了。
太后对高殷始终是心中不喜的,要知道他是在皇宫里第一个长大的皇子,本来应该是她的大皇子之位,如今却成了他的。
她心中有所芥蒂,又不喜性格阴暗的高殷,微微敛目,淡声问:“皇帝要怎么处置高秉?”
高殷做了皇帝后,暴怒嗜杀的脾气倒是收敛了一些,沉静时面目俊朗,此时更如一位富家中的少年郎般,尊敬的回道:“母后有何想法?”
太后转了转手上的佛珠,嘴角诡异地勾了下,“皇帝特地将荣妃让我处置,已解我心头大恨,至于高秉,自然皇帝想如何便如何吧。”
高殷抬起头,“荣妃走的顺利么?”
“不太顺利呢,一直哭闹着,喊得我耳朵都震得慌,”不过能亲眼看到她被白绫扼死,也是心中快慰,若不是她,她的儿子怎会无辜死去,她眼珠转了一下,看向高殷,“不过皇帝放心,她死前我已经告诉她高秉的下场了,那模样,啧,也够可怜的,阿弥陀佛。”
太后双手合十念了一声法号,心底其实清楚得很,高殷是很乐见荣妃惨死的。
当年他的母妃梅妃死去,就是她将真相告知于他,比起自己,他对荣妃母子的恨意也不成多让。
“母后一直以来也是辛苦了。”高殷语带双关,两人都心照不宣。
“皇帝哪里的话,如今我已为太后,再辛苦也是应该的。”
早在数年之前,她已和高殷达成共识,她早在高渊身边安插了自己的内线,将高渊服用大还丹之事告知了高殷,此后,高殷寻到了大还丹之秘方,寻找令其药效失调的对应药物,让她派内应一点点掺杂在高渊的食物之中。
否则高渊怎会在服用大还丹两年内身体迅速败落,甚至到死这一步,都是太后一手造成,而她要的,就是荣妃殉葬,还有就是自己要成为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