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路先锋(三)
15.一直往西,到新疆罗布泊去1958年8月15日清晨,一列只有几个车厢的混合小型专列,驰过嘉峪关,在敦煌附近的峡东车站缓缓停下,刚刚被任命为0673部队副主任的张志善头一个跳下车来,望着头顶上的万里晴空,兴奋而又忐忑不安地说了一句:“总该到了吧?”
他们这两百多人组成的勘察大队,是5天前从河南商丘出发的.在此之前,张志善是商丘步兵学校的副校长。一个多月以前,张爱萍副总长在他的办公室召见商丘步校政委常勇,告诉他,中央军委已经决定,以商丘步校为主组建两支部队,一支叫0673部队,负责建设原子靶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核武器试验基地);一支叫0674部队,负责建设原子仓库,以后管理原子武器。步校的干部一分为二。常勇和副校长张志善到0673部队。常勇先跟随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以及四名苏联专家,到甘肃敦煌以西地区勘察原子靶场场址。此前勘察组已经到青海西部,内蒙西部,新疆东南部进行过实地勘察。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最后认为在敦煌以西地区建场较为合适。
常勇回来后告诉张志善,那个地方特别苦,白天晒得人受不了,晚上蚊子咬得人受不了,尤其是喝不上水,陈士榘是上将,最后也只好跟大家一起喝汽车水箱里的水。
张志善率勘察大队乘卡车继续西行。荒漠上只有零零星星的芨芨草、罗布麻。过了敦煌,到了一个名叫后坑的地方,载着勘察仪器设备的卡车停下,两百多名官兵聚拢过来。他们已经两天没有洗漱过了,不少人胡子拉碴,一副脏兮兮的样子。张志善在一块平地上摊开地图,几个干部围拢过来。张志善抬头看看四周的地形,皱一下眉头:“按照地图上标好的方位,应该就是这里。”
有一名干部问道:“张副校长,我们到这里究竟干什么?”
张志善说:“不是说过了吗?我们的任务是搞大地测量、绘制地形图、进行地质勘察。”
张志善后来回忆说:“两百多人里只有我和另两名主要干部知道,我们是来选原子弹试验场的。实际上知道跟不知道没什么区别,我们不懂原子弹,不知道选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合适。敦煌那个地方是苏联人定的,为什么选在那儿谁也搞不清。地图上那地方有山有水,有好大一条河,但我们到了后发现,河早没有了,干了有上百年了。”
张志善把勘察大队的人分成四十多个小组,每组六至七人,配属一台车,分散在一百多公里宽的正面上,由东向西测量。工程兵分队的任务是钻井、挖深坑。
这地方确实像常勇说的,十分艰苦,甚至比常勇描绘的还要苦不堪言。八九月份的戈壁,地表温度能达到五十多度,几天下来,一个个晒得脱了形,有的人胶鞋底都烫化了。那里有一种花蚊子特别可怕,抱着团向人进攻,扑上来就咬,打死都不松口。没几天,所有人都给花蚊子叮得身上处处是伤痕。最大的问题是缺水,要到300公里外去拉,一个人每天两缸子,吃喝、洗漱全是它,脸是经常不洗。晚上还经常有狼出来活动。
人们不知道来这里到底为什么,情绪日渐低落,一个干部冲着张志善说:“上刀山下火海我们不怕,但要死个明白!”
张志善觉得,再不把实情告诉大伙,就会影响任务的完成。他向上级请示,答复是:“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可以给大家透露一点。”于是,张志善用颤抖的声音,向大家宣布:“同志们!经上级批准,我来给大家交个底,我们的任务是,勘察建设我国的原子弹试验靶场!”
顿时,人群沸腾了。很多人流下了泪水。从此,再苦再累,没人再说牢骚话,闹情绪。
一天,来西北视察的彭德怀在鸣沙山下接见了张志善和常勇。张志善报告说:“首长,我们是0673部队的。”
彭德怀一听,笑了:“你们还对我保密啊?0673不就是原子靶场嘛!”
这个对元帅保密的故事,流传了很久。
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到10月下旬,敦煌的勘察工作基本结束,随后,陈士榘率工程兵设计院等工程单位以及苏联专家到现场勘察,最后基本确定了各场区位置。
核爆心定在甘肃敦煌西北方向,直线距离约130公里;指挥区距敦煌80公里,生活区距敦煌10公里左右。按照苏联专家的意见,试验场区最大试验功能为2万吨梯恩梯当量。
常勇、张志善他们还在敦煌一带艰苦勘察的时候,、导弹研究院院长钱学森,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重要奠基人。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后,赵九章、钱学森积极奔走,为中国人造卫星上马多方呼吁。同时,北京、上海、浙江等中国一些著名高等学府纷纷设置相关专业,进行研究人造卫星的人才培养和探索工作。
毛泽东发出了指示,八届二中全会刚结束,聂荣臻便于5月29日召集部分航委委员开会,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导弹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的协作分工,以及研制与发射探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洲际弹道导弹的设想意见的汇报。在讨论时,钱学森提出了研制卫星要分三步走,、郭永怀等科学家起草了我国、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打算筹建三个研究院,分别从事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的总体、控制系统、空间物理和卫星探测仪器的研究、设计与试制工作。因种种原因,这个计划当时没能实现。
此后,中国科学院加快了成立卫星运载火箭及总体设计院的工作。同年11月,为充分利用上海的科研力量,经聂荣臻批准,这个院迁往上海,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专门从事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钱学森等人起草的规划草案被中央批准后,“581”随即成为中国人造卫星工程的代号。
中国“两弹一星”,卫星工程上马最晚,按说两弹已经为它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但在195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注定它一开始就不可能在一条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北京西郊的西苑旅行,是“581”工程办公室所在地。一群年轻科技人员和他们的所长赵九章冲突不断。大跃进、放卫星的年代,荒唐事不断出现,各省都有放人造卫星的计划。所里的年轻人提出,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按毛主席说的,不放山药蛋那般大的,一上来就要搞高能火箭,高能发动机,要放几吨重的大卫星,还要放什么小月亮。赵九章无服说服他们,常常是不欢而散。
一天,又是一番争执后,几个年轻人气极败坏地把赵九章制作的一个卫星模型从三楼扔了下去,差点砸中推着自行车的赵九章。
赵九章手中的自行车倒了,目瞪口呆的他慢慢地蹲下,用颤抖的手捡着碎片,泪水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