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军的态度
燕军的态度
燕军与幽军虎平关至千岩石门一带展开多次交锋,各有胜负,金戈铁马之气早已使得这片土地略显荒芜迹象,即便是春意盎然时节,天地萧瑟。
在大炎王朝十万军队借道大周王朝江域北上,与大幽王朝十万北伐军汇合,第二日便正式在东线线展开大规模战役,这也标志着大燕南方边境全面战争爆发。
朝廷兵力下达命令,让南方边军奋力抵抗,北方大营已有大批铁骑南下,也正给浴血奋战的南方边境将士吃了一颗定心丸。
东线战起,西线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幽燕双方还在继续展开着多次交锋与对垒,西线数万幽军早已改变方略,变攻为守,使得燕军尤为头痛,即便是燕军战力强悍,但兵力数量上依旧很是吃亏。
议会大军帐之中,众位将领面色肃然。
“我大燕南方危矣,如今边境东西两线都硝烟弥漫,拿下燕石门,是我军目前唯一的一线希望!”
狄胜大将军掷地有声地说道,他的态似乎也就代表了目前燕军的态度。
“大将军三思,敌方兵力是我军的两倍之多,这种情况之下,想要硬取燕石门,无疑太过艰难万重!”
“无论多大代价,势必取下燕石门,幽军主攻东线,根本无法驰援西线,所以我军必须打败燕石门七万余幽军力量。”
“我军边军铁骑已经打光了不少,现在大约剩下两万五千人,加上禁军部队恰好足够三万,若攻打燕石门,胜率甚是不大。”
……
众人议论纷纷。
“战威将军,你年轻有为,我军该不该与幽军来一场更硬点儿的?毕竟这般下去不是长久之计。”
一名将军突然出言道。
于是乎,众人便将目光投向军帐之中那名身着锦衫,面色清秀的年轻少年时,他却是微闭眼眸,像是在昏昏欲睡。
众人叹了一口气,表情有些无奈与叹息,他们深知战威将军这些日子都亲自率领十八骑斩杀过不少幽骑,目的则是想要引出幽军的“幽冥骑士团”然后将其之斩杀屠尽。然而这么些日子过去了,幽冥骑士从不出燕石门,恐怕,即便是声名远扬的将才还是帅才,也会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从失神中回来,云天重重吐出一口浊气,武道混元巅峰境界,居然有神游万里的感觉,如今的他每呼吸吐纳一口气,便会吸取天地间更多的天地元气,因为可以对天地之元形成构架进行亲密的接触,天地之元蕴养世间万物。
“方才各位将军在讨论攻打是否准备燕石门,对于我军目前情况而言,无论耗费多大代价,取下燕石门都是值。至于兵力问题,我已经得到最新军情,北关将军亲自率领凉州铁骑三万骑,重甲特骑一千五百骑,这几乎是北方军团中精锐力量,皆是骁勇善战的铁骑。”
“什么?北关将军亲自率领南下?”
不少将军脸上肌肉抽搐,就狄胜也瞪圆一双大眼,呼吸都变得急促。
一名中年将领捏着拳头促狭道:“好啊,北关将军秦山乃是秦飞大将军之子,传闻,此人有秦元帅当年余威与胆魄,继而能让幽军闻风丧胆。”
“北关将军,的确是我大燕国为数不多的良将。”
“是啊,传闻,他十几岁时起便跟在秦元帅四方征战,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我大燕第一关守将也是他秦山不是?”
“这秦家还真是人才辈出,北关将军的妹妹,也就是咱们的临州将军,虽然是为女子。但这些日子来,老夫亲眼所见,率领临州铁骑可是立了大功,并且临州铁骑的战力比我边军铁骑都要强盛几分,更是令老夫钦佩不已!”
一名老将军豪情说道,一时间,军帐之中的诸位将军纷纷看向一处角落,秦萱与两名副将坐在一起,在军帐议会大厅中,她也从不发言,兴许也是顾忌着自己是女儿身的原因。
面对这么多粗鲁汉子的目光,容貌俏美,英姿飒爽的秦萱显得不慌不乱,抱拳行礼,笑容和煦。
军帐中的众位将军们对她的态度肃然起敬,然后都友好地说了声客套话,即便是狄胜也都对此女大赞一句:“虎父无犬女!”
其实,对于秦萱,狄胜再也熟悉不过,私底下,二人都是以叔侄相称,据说当年,狄胜大将军与秦飞大将军这两位王将关系尤为甚好。
“北关将军率领大批北方铁骑南下,真乃我等福音也,众位将军怕是忘了,咱们战威将军当年可是在北关将军手底下被鞭笞了两年,最终成就一世将才。”
云天身边,一直沉默的慕容池突然淡淡笑道。
“还别说,果真是如此啊!”
“据说战威将军曾为骑兵统领之时,手底下带领的可都是重甲铁骑,短短两年时间,在窑关一带砍下蛮族头颅无数……可堪奇功也!”
军帐中的将领们众说纷纭,对此,云天只得笑而不语。
当众人在得知北关将军秦山已经率领重骑南下之事,便都兴奋不已,云天则是在沙盘之上静静地望着虎平关与燕石门的战略布局,若是发起一场战役,必须先进行推演,运用到实战之中往往也会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
北关戍守窑关已有好些年,北关将军对于蛮族部落有极大的威慑作用,他若离开边关,不得不提防蛮族军扰关或是袭边。
北关将军秦山率领了凉州三万精锐铁骑与一千五百骑重甲骑兵驰援南方战事,北关重地便有镇疆大将军,同为大燕四大王将之一的铁元山前去镇守,毕竟那里乃是号称大燕第一关的窑关,也是蛮族想要大举率军南下的必经之地,不可小觑。大燕唯一支重甲铁骑,人马皆甲的两千铁骑军团便一直驻守在窑关。
不过此时南方战事告急,只得让凉州大军分兵入驻窑关,即便朝廷同意让北方窑关的边防重骑南下,秦山也没干将所有重骑都调走,而是留了五百多名重骑,以防不备之需,原因则是因为窑关对于大燕国着实在太过重要,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大燕第一关也并非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