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才子
"哎?****!这才子跑哪去了啊?这个聂双聪搞什么东西啊?就喜欢跟别人不一样。”大胖的兴奋劲基本是消退了,可是听到猴子说才子失踪了,大胖的心情顿时先得有些焦躁不安起来。
可是,徐子成围着三扇墓门前的这边方形空旷区域,绕了一圈,出了一些血蚂蚁的尸体残骸,加上一些令人窒息的粉尘以外,就一无所获了。大胖就差连蚂蚁洞都翻了一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聂双聪。心中不免有些困惑。
我立即警惕起来,可是我的警惕感貌似有些多余,没有任何征兆,悄无声息的,这聂双聪就不见了,难道是被谁么妖怪抓走了吗?可能性不是没有,只是很渺茫,另外的一种可能就是,这聂双聪故意玩失踪,不愿意露面。
可是我的这个分析又不怎么成立。没有任何理由啊?我越想心中越是乱成一团麻,无数的问号用上心头。
猴子见才子不见了,更是像火烧眉毛一样,急得团团转。可这样肯定是无济于事的。
既然这墓门前空旷的空间里没有,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聂双聪想隐瞒些什么东西,趁我们不注意直接先入为主,窜进了这三扇墓门里去了。
可是这三善墓门,并敞开没有任何的空隙啊?
难道人间蒸发了吗?不对不对。我摇了摇头。
此时,我十分的纠结,可是既然都来到这里了,那不能就这么轻易回去吧。
“算了,我们先进去,如果才子真的在这里的话,我想他肯定会跟过来的。我们走大胖,猴子~!”我咬了咬牙,转头看了看猴子跟大胖,语气坚定的说道。
大胖叹了一口气,一跺脚,说:“妈的,走吧,他不来就算了!真******心烦!”
猴子见状也就硬着头皮跟在我们后面了。
可是这三善墓门,到底该进哪一个呢?这三善墓门中,不可能没一扇墓门都会通往墓室。其中定有蹊跷。
可是这三善墓门,无论是高度宽度,还是这玉质,亦或是这青玉墓门上的浅浮雕,都是一模一样的。这下令我十分的犯难了。
这搞不好,万一着了道,我们兄弟三人都会撘进去的,这不是在危言耸听,古墓中的机关暗器可不是闹着玩的。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当掘墓人悄然闯进地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
我以前听我们考古系的老教授谈过,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王柿园陵墓甬道旁的塞石。塞石是为防后人盗墓而设置的机关术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历代王侯将相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运用机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并达到神奇的效果。
其实要说这机关暗器装于古墓中,那就要追溯到春秋战国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弩同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
弓弩的杀伤力极为强大大,我们的始皇帝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就使用了这种装置,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
而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便又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这种强劲有力的弩,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也是就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800米,张力当超过700斤。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进而遭到猛烈的射击。
其实,当时听的我都是心惊胆战的。古人的智慧那真是不容小觑!
还有一种常见的就是,吊石铁索与连环翻板功能类似的,是铁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顶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
墓道地下铺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跷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跷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况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索链通过石上孔洞收缩进出。
当古墓入口一切完毕后,施以伪装,外人当然是不知其诈咯。
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中跷板条,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轱辘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因跷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后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跷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步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对胆大妄为者给予致命一击。如此往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杀伤数人为止。
我对着猴子跟大胖这么一说完,猴子跟大胖立刻变了脸,“我考!这也太牛逼了吧,我看咱们还是小心为善啊!”大胖咕嘟一声,咽了一口唾沫说道。猴子则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瞧你那怂样,别怕,有胖哥在呢,就是有个什么机关陷阱,胖哥给你们当炮灰,吗的!”
大胖一马当先大喝一声,振了振气势道:“行了,就进中间这个吧!我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