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
刘福没有去宛城,而是直接去了武关,直到进了武关,确认没有危险以后,刘福这才开始考虑博望那群打算伏击他们的人究竟是何来路。
三种可能,一是本来就在博望栖身的一伙强人,二是刘备军或者孙权军在知道了刘福的行踪后派出的杀人,还有一种就是来自西汉内部。
第一种可能刘福并不担心,第二种可能在刘福看来也是情有可原,唯有第三种可能让刘福感到担心。这也是刘福为什么没有去宛城而是直接到武关的原因。
地盘大了,手下多了,对刘福来说是好事,但同样也伴随着各种麻烦与危险。帝王心术说白了就是保持内部势力的平衡,而帝王就应该像是一个裁判,置身事外但又不能完全置身事外,这个度的把握,才是帝王心术是否运用成功的关键。
随着刘福的势力越来越大,代表各方利益的团体也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哪怕刘福身为后来人,但有些事情不是想避免就可以避免的了的。
在刘福的势力内,虽然严禁结党,但每个人都是有好恶的,通过地域、人情等等不同方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这些虽然不能算是结党,但在遇到朝中大事的时候,每一方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一番较量。而这些较量都是在刘福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进行的,所以刘福对此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只要不影响大局的利益,这些小势力之间的争斗,并不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唯一叫刘福感到担忧的,是世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作出了对大局不利的事情。在刘福的眼里,世家就是毒瘤,是改朝换代的幕后黑手。身为后来者,对于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有一定的了解。
百姓造反动摇王朝根基,世家或推选代言人或亲自赤膊上阵。如果没有刘福出现,此时的大汉的北方应该已经基本完成一统,而在曹丕当权之后就会由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出身定未来,将所有人出人头地的机会牢牢把握在世家的手中。那就意味着无论谁想出人头地,那都必须得到世家的同意,可如何得到世家的同意,除了“卖身为奴”外,刘福想不出还有别的办法。
无论是曹操还是诸葛亮,都看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所以当这两人还在世的时候,世家不敢轻举妄动。至于九品中正制的出台,那完全可以说是曹丕这个冒失小子一手造成的。曹操死后,曹丕不甘心只做魏王,他十分迫切的想要一尝做皇帝的滋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引起出身寒门的官员不满,而导致西蜀刘备紧跟着称帝,对外宣称继承汉统。
为了收买人心,已经做了皇帝的曹丕不可能宣布退位,只能选择拉拢世家来平衡内部的不稳。曹操在世上,世家子弟在曹魏并没有担当要职,但在曹操死后,曹丕颁布九品中正制以后,世家子弟在曹魏逐渐开始把持大权,直到曹丕死后,光从曹丕留给儿子曹睿的几个顾命大臣就可以看出世家已经开始把持朝堂。77t.打尽。世家是不断更新换代的,老牌世家会消亡,新兴世家会出现,这是必然规律,不可逆转。刘福针对的是那些妄想让世家保持万年不变的世家,那种光知道自私自利的人,刘福觉得还是死干净最好。
博王遇袭虽然因为太史享的及时发现而避免,但同时也给刘福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刘福对自身势力内的世家加大的监视的力度。尤其是那些老牌的世家,更是刘福重点关注的对象。
新兴世家不太可能针对刘福,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是因为刘福才拥有,干掉刘福就等于自杀,再没眼光的人也不会干出这种傻事。唯有老牌世家,在受到新兴世家的挑战又感到科举对世家未来的危害,才有可能铤而走险。
在西汉,刘福是所有新兴世家的主心骨,只要刘福活着,新兴世家就会不断壮大,进而挑战老牌世家的地位。可一旦刘福身死,少主年幼,新兴世家内斗,老牌世家也就有重整旗鼓的机会。
刘福知道自己现在不能死,正常人也没有盼望自己去死的。为了安全起见,在返回长安的时候,刘福接受了武关守将韩德的建议,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与接到军令赶到武关的虎卫军汇合以后,这才动身前往长安。
在离开武关的时候,刘福给了韩德一道密令,严密监视宛城的动向。韩德没有问为什么,只是拍着胸脯向刘福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刘福就喜欢像韩德这种武将,没什么心眼,听命行事,让干嘛就干嘛。为了奖赏韩德的听话,刘福答应了让韩德长子和次子进兴汉学院武学院进修的请求。
如今的兴汉学院早已不是当年那座教授数十人,学生数百人时可比,在西汉,兴汉学院已经取代了太学的地位,成为了西汉的最高学府。来自各地的学子充斥着整座学院,因为刘福是兴汉学院的院长,所以但凡是从学院出来的学子,都可以自称天子门生。光是这一条,就足以让无数年轻学子以进入兴汉学院求学为荣。
兴汉学院并不同于以往的学府,在兴汉学院内,联系朝堂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文学院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即便朝堂有一天忽然人死绝了,刘福也可以从学院内找到足够替代的人,唯一的问题恐怕只是经验少的问题。
回到了长安,刘福安排了邓艾母子。邓艾被送去跟刘福的几个孩子一同进学,而邓艾的母亲则被安排在宫中担任了一个管事。虽然蔡琰等人对邓艾母亲曹氏的到来心存疑惑,但刘福不说,她们也不方便问。
而刘福此时没工夫跟自己的妻子们花前月下,命人通知郭嘉,一起去兴汉学院。得到通知的郭嘉匆匆赶到兴汉学院,发现刘福找的人远远不止一个,除了自己外,但凡是人在长安的老臣,一个都没拉下,尽数都被刘福找来。
看到要找的人到齐,刘福这才沉声将自己在博望坡的遭遇以及自己事后的猜测告诉了众人。眼前这些人都是刘福认为可以信任的人,而这些人也没有辜负刘福的信任,在得知刘福险些在博望坡遇袭,武将们义愤填膺,喊打喊杀,而以郭嘉为首的一班文臣则是保持沉默,若有所思。卢植、蔡邕这种早已退居二线的人,则是一脸欣慰的看着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