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非
(新书求、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康熙这会子怎么突然这么有魄力了,难道朝廷已经将一切准备妥当?按照各地情报分部传来的消息,只怕他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吧!”耿精忠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愣了好一会。这的确是有些突然了,自己现在还在岛上大练兵,吕宋岛那边的骑兵也没有形成战斗力,若是现在让他去和朝廷大军战斗,虽然也能胜利,但是却不能摧枯拉朽,形成僵持的话,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
到现在为止,耿家在北边的名声还是不太好,但是首当其冲的还不是他。当年投降清廷受封藩王的有四个,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最受唾骂的当然是吴三桂,因为汉人们对吴三桂曾抱有巨大的期望,可是吴三桂还是投降了,接着也没有反清复明。就连南明最后的皇帝都被他追到缅甸杀了。
定南、靖南、平南三王是早就投降了满清的,孔有德已经绝后了,耿仲明死了,他儿子耿继茂也死了,还剩下了耿精忠。至于尚可喜,老谋深算,比较低调,普通百姓已经快记不得他了。现在他作为撤藩的导火索,再次跑到天下人面前,成了仅次于吴三桂的大汉奸。耿精忠这七八年来,一直就没有放弃过收揽民心,至少在福建省内,民心是都向着耿精忠的了。福建周边省份,也在传诵着靖南王府亲民爱民的事迹。这一点倒是比其他二王强得多。但是这也就是在南方。除了这几个地方。估计流传的还是耿家的恶名。
李光地一直都是在关注着时局的,耿精忠一说完他便接着说道:“王爷,这几年朝廷方面已经在做准备了,朝廷占据着绝大部分的领土,只要他们动起来,能调动的军民物资就远远超过三藩总和,这也是康熙的底气所在。上次召集三藩进京,康熙就已经打算着撤藩了。至少说明朝廷那个时候就已经在开始准备了。现在尚可喜的奏折只不过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借口罢了。但是,撤藩的旨意虽然下了,但是吴三桂肯定是不会同意的。至少会先从表面上虚于应付,然后紧急备战。待到准备妥当,也就是他高举反旗的时候了。”
“属下完全赞同李总参谋长所言,朝廷要开战也必是先和吴三桂开战,而对于咱们,肯定是下旨抚慰。当前情况下,王爷需要先行通信于云南,表示一切跟随吴三桂的脚步。吴三桂同意撤藩。咱们就同意,依葫芦画瓢还是很简单的。待到双方开战。咱们还能有几个月的时间来从容调度,那个时候,这东南半壁还不是咱们说了算。”姚启圣眼睛露出精光,紧随着说道。
耿精忠也从这个突发的消息中反应过来了,想了一下,呵呵一笑道:“咱们的实力,至少在南部沿海是无人可敌的了。台湾、广东都不是什么问题,若是在这场大浪潮中,他们两家想要跟咱们玩的话,立马就将他们给收拾掉。现在,咱们就稳坐钓鱼台,冷眼看天下就是。不过,从现在开始,对于福建各地咱们要加强掌控了。待到朝廷与吴三桂一开战,迅速将那些不愿归顺咱们的官员给替换掉,别告诉我那些政务班毕业的学员还不能胜任!”
“这个请王爷放心,像是。康熙看见印章很高兴,拥有印章就拥有权力,现在吴三桂把印章都上交了,自己就没有权利了,看你怎么造反。康熙毕竟还年轻,对于吴三桂来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实力,掌管贵州有没有印章没区别,大不了找人刻个萝卜章,一样好用。
吴三桂的心态早就完全变了,人一旦得到权力就会疯狂,得到再失去就会更疯狂。清朝赋予他权力,导致吴三桂骄姿,野心膨胀,清朝一采取抑制政策,吴三桂马上不满而渐生异志,双方相互摩擦,日渐激烈。对康熙来说,现在的三藩就等同于唐末的藩镇,稍有不慎,就会引爆。按照规定,三藩死后,子孙不能承袭王爵,但是现在耿精忠就是继承了下来,这也是有原因的。
三藩之中,实际上就数靖南王耿继茂的责任最大,福建对面就是台湾,台湾郑氏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要反攻大陆。康熙刚刚亲政,怕福建出事,就同意了靖南王耿继茂的批准。事实上,当时耿精忠和郑经还合作导演了一出海上大战。于是耿精忠顺利继承王爵,而康熙那时并不知道,他开了三藩的先河,既然耿精忠能袭靖南王爵,为什么我吴三桂,尚可喜的儿子就不能沿袭。矛盾一出,吴三桂更加的积极积蓄实力了,他也更加清楚,大战是迟早的事情,不可避免了。
耿精忠现在就真正的不管这些个杂事,不管清廷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不能改变福建既定的方针。此刻纠结谁是是非,已经没有了意义,将来绝不能是康熙一统全国,堂堂中国不能再固步自封,放眼看世界的时刻就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