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九十一章 太傅
更早时候悲伤就在蔓延,听闻赵祯死了,许多老百姓发疯地跑到午门外听候消息,然后盼望一个奇迹,最后嚎哭。
郑朗的倾诉,才唤起大臣心中那份良心。
韩琦冲富弼使了一个眼色,自己肯定与郑朗扛上了,说什么也没有用,但国家重要,这样下去不行啊,富弼,你得想一想办法。
富弼也感到悲伤,他是一个谦谦君子,更知道有赵祯这样异类皇帝的宝贵,不过还得顾着大局,劝道:“行知,国家还要处理许多政务,不是悲伤的时候。你有什么话一口气将它说完吧。”
郑朗额首。
将泪水拭去,说道:“彦国,先帝让臣守好大宋江山乃是最后对臣的遗言,之前还对臣说过一句话,人在情在,臣就承诺替陛下照料好四位公主殿下。”
一生自认为自己是范仲淹学生的贾黯道:“真有此言?”
若有,性质截然不同的,也就是先帝看到赵曙的狼心狗肺,为了国家不产生变动,仍然将皇位交给赵曙手中,在大家与小家面前毅然选择了大家。赵祯这一生将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直孺,当时边上还有内侍,你认为我会不会说假话。”
贾黯一拱手,说道:“我错了,以行知之高义,我不当质疑的。”
他的话,也代表着大多数士大夫的态度。
其实从郑朗身上也能看到赵曙忘恩负义的蛛丝马迹,赵祯末年四大名臣,郑朗、富弼、韩琦与文彦博,庞籍去世不算。赵祯去世,赵曙继位,加赏诸官是官加一级,当然这个加一级意味着无数金子失去了。不是差官加一级,而是实职官,也就是各个官员薪水涨了一级。以前赵祯活着的时候。象诸位宰相多实职六部尚书或者六部侍郎中的一个,如今数位宰相带着一个尚书外加一个侍郎。这就意味着要领双份工资或者三份工资。仁宗末年四大名臣又格外的优待。文彦博虽在西北,赏赐不断。但只有一个人什么也没有,郑朗。
大家看到郑朗,还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对两国使者的态度。
耶律洪基刚刚经过一场大乱,但听闻赵祯去世,十分感伤。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痛哭了大半天,又将赵祯生前穿过赠给自己纪念的衣服建了一座衣冠冢,还将赵祯的画像供在皇宫中。这个画像很有来历的,耶律洪基对赵祯十分崇拜,求赵祯的画像。大臣担心耶律洪基用来施巫术。赵祯毅然给了这幅画像。耶律洪基亲自排列仪仗出宫隆重迎接。
然后派使者前来吊唁,为国书的处理发生一些争执,辽国使者没有见到赵曙,更没有按照惯例赐酒五行,辽国使者只好不甘心地回去。
契丹派使者过来吊唁,也到了西夏。
不过此次李谅祚野心勃勃,他幼年时就听到没藏讹庞谈论宋朝两大掣天支柱,一个是赵祯,一个是郑朗。赵祯去世。郑朗似乎不得重用。不害怕了,因此将奏表公开称为国书。事太子太傅,又传曹太后与高皇后的懿旨,汝是先帝重臣,先帝一生以国事为重,崩前托卿守好赵氏江山社稷,望君遵守承诺。
意味深长的一道懿旨。
郑朗默默地听完圣旨,站起来对小黄门说道:“对不起,我有丁忧在身,若不是先帝病危,我也不会赴京一行。先帝驾崩,因病又耽搁在京城。病情快要康愈,我也要返回郑州。这些官职,臣不能受之。”
又看着诸赏赐之物,说道:“以及这些赏赐物事,臣愧对先帝,今上继位,臣无立寸功,更不敢受,请内侍将它们带回去吧。闻国家财政渐渐败迹,诸赏赐也要节约而行。”
传旨的太监大约早得到吩咐,想到郑朗会拒旨,从容说道:“若此,宫中太后与皇后还有一道懿旨,请相公妻氏崔氏入宫一叙。”
大臣有大臣的交集,仕女有仕女的活动,不过这些贵妇人们如何活动,史书耻于记载,史书未见。包括内宫皇后,太后,偶尔闲闷之时,也将重臣的妻子召入宫中一叙,以示赏优。
前面诏书与懿旨能拒绝,这份懿旨却是不能拒绝的。
郑朗犹豫了一会,崔娴的智慧不会比高滔滔差,但终一个是臣,一个是君,占了弱势。
想了好一会儿,对传旨的内侍说道:“若此,臣会让妻子入宫。”
“那好,”内侍松了一口气。
即便妇人要入宫,也要整理穿戴的,崔娴狐疑地看了郑朗一眼,郑朗随着她进去了,崔娴一边整理衣冠,郑朗一边交待。
听完后,崔娴说道:“妙,妾身终于放心了。”
有的事能模糊不清,有的事却是不能含糊不清的。郑朗如今掀起这场质疑活动,正是这一种。看似忠于先帝,受先帝之托,但做得极其的不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