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章 光暗
不难。全文字bao1iny
集权制度有集权制度的优点,民主制度有民主制度的缺点,最大缺点论它的监督制度如何优越,却避免不了象宋朝一样,政策很难有连续性,办事拖拉。
集权制度缺点同样很多,其中有一个关健一条,绝对权利带来绝对的。
这是根源所在。
若愤恨,自己与自己过意不去了。若是普通的小市民,也只能干瞪眼了。
但明白根源所在,对于郑朗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郑朗先说道:“诸位,给大家介绍一下。”
将五个大儒向众人介绍。
一起站起来还礼,五个先生虽没有进入仕途,或者进入仕途名声地位也不显,但因为这段时间撰写经义,在宋朝已经算是五个名闻遐迩的人物。介绍完了,郑郎让五个先生落座。说道:“我深受先帝之恩,以回报,因此以济宁观名义办了一个作坊,实际乃是为几个公主殿下办的。”
这件事也不是见不得光的,乃忠臣之举也,大家皆额。
郑朗又道:“但有想到利润太厚了,长公主殿下心中戚戚不安,与我商议了一下,又将其进行阁待制司马光道:“你们不敢写,我来写。”
刷刷写完,然后看到诸翰林学士,说了一句话:“国家财政日渐匮乏啊。”
国家财政与这个有什么关系?
仅一会儿大家恍然大悟,王于是在司马光的草稿上进行修誊,递给中书。说了一大堆理由,然后写道,濮安懿王虽于陛下有天性之亲,顾复之恩,然陛下所以负端冕,富有四海,子子孙孙万世相承者,皆先帝之德也。臣等窃谓今日所以崇奉濮安懿王典礼,宜准先朝封赠期亲尊属故事,高官大国,极其尊崇。谯国、襄国太夫人、仙游县君,亦改封大国太夫人。考之古今,实为宜称。
赵允让对皇上有生养之恩,可真正给恩的还是先帝,赵允让可以给予高官大国追封,秦王郑王楚王所谓,官那怕用数个一品官叠加。但有一个底线,论怎么封高官大国,是臣子,不能与皇沾边。
赵曙之心,路人皆知。
这封诏网,中书自然反对了,说了一句话,王等议未见详定濮王当称何亲,名与不名。也就是此诏中没明确濮王与皇帝的关系,给的名份不是真正的名份。
王性子有些懦弱,做了一步退让,若此,濮王于仁宗为兄,于皇帝宜称皇伯而不名,如楚王赵元佐,泾王赵元俨。
这时,大家皆心知肚明,不过这一层户谁都不好捅破,两制不想过份得罪皇上,韩琦与欧阳修还想保留最后一张脸皮子。但两制不退让,于是中书放风,皇伯不行的,必须是皇伯考。这个皇考可要命了,那是指死去的皇帝。
两位大佬还没有出面,吕公著率先阻止,进谏道:“真宗以太祖为皇伯考,非可加于濮王也。”
赵匡胤是如何死的,上层社会早在流传,赵匡义干的这件事有点儿不光彩,而且赵匡胤也不同,生生留下一个花团簇簇的江山给了赵匡义父子,可自己几个儿子皆不得好死。
赵祯没有虐待赵允让,但赵允让又为儿子,又为宋朝做了什么?
讲话得讲一个理儿,吕公著之言引起一片附和声。
看到不妙,韩琦让欧阳修直接出面。说了一段话。按礼仪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及案令文与五服年月敕并云;为人后者为其所后父母斩衰三年,为人后者为其父母齐衰期,即出继之子于所继、所生父母皆称父母。又汉宣帝、光武皆称其父为皇考。今王等议称皇伯,于典礼未见明据,请下尚书省,集三省诽t樽唷?
放出后,一是两府权相,二是皇上。有人不要脸想富贵,于是附和。
但更多的大臣义愤填膺。
欧阳修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不仅是皇伯考,而且是皇考,是让宋朝凭空多出一个皇帝。
仁宗才死不满两年,三年丧期还未满呢。尸骨未寒之际。就有人跳出来篡夺他的名份,是可忍孰不可忍。并且韩琦与欧阳修你们俩个,一个是相,一个是中书三号大佬,实际的实权派二号大佬,这是谁给你们的,不是皇上,乃是先帝,你们怎能做出这种不要脸的事?
后人看来。这些大臣们坚持十分不正常,何必呢。
但不能以后来的眼光来看现在大臣们的心态,这关系到一个封建立国的根本问题,礼法。即便郑朗说礼就是制度,其中礼法还是礼的重要核心。有了这个礼法名份,皇帝群臣才能明正言顺的各就各位,百姓不会反对,权臣们不敢轻易谋反篡位,封建国家才能安定。以前赵曙破坏了宋朝许多制度。如封还词头。如宰相的必须勘磨制,还没有算是核心所在。
现在赵曙破坏的已是封建立国的核心。于孝道不合,与君位不合。宋朝封死不封活,可这个皇帝能随便封着玩吗?不要皇帝,就是一个郡王,看看狄青封为郡王,郑朗是什么意见,不能封,是害了狄家的后人!
至于赵曙的凉情寡恩就不用说了。
曹太后听到后也气得吐血,这孩子在自己手中也算带了近二十年时间,为什么就看不出来他是一个白眼狼呢。懒得与赵曙罗嗦,直接手书责问韩琦不当议皇考。
韩琦根本就没有将这个天字第一号寡妇当成一回事,回奏说王议皇伯为稽之谈,至于是不是皇考,还是让大家一起商量吧。又回奏了赵曙。反对声音太强烈了,曹太后也不能完全忽视的,因此赵曙下诏,大家莫吵,让判太常寺的翰林学士范镇决定赵允让的名份。
群臣更加悲愤,不说太常寺算那一门子官员,敢不敢拒抗中书的命令,就说范镇这个人,谁人不知道他是坚定的保皇派,为了赵曙正名份,连上十一道书奏,头都急白了。整个宋朝两人白头,郑朗难过白头,范镇为保赵曙白头。他来决议还有什么好事?
但大家一起想错了。
范镇乃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当初认为立皇储是对的,于是固执的上书,非是保皇派,而是固执地认为自己为了国家的将来。这件事他也固执地认为韩琦破坏了国家礼法。于是率礼官上书。汉宣帝于昭帝为孙,光武于平帝为祖,则其父容可以称皇考,然议者犹获非之,谓其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统也。
说得很含蓄,情况一样吗?汉武帝将太子刘据弄死,其家没落,刘据的孙子流落到民间。汉武帝死,汉昭帝继位早死,霍光立武帝孙刘贺为帝,荒淫道,让霍光废去,这才找到汉宣帝为帝。汉宣帝让其父为皇考是没错,但赵祯是不是刘贺?至于汉光武更不用说了,一个西汉一个东汉,能与赵祯向赵曙这段时间平稳过渡相比吗?中书拿出这两件事根本不能当成故事法例。
就没有直接说出来了,欧阳修你也是一个有才学的人,想要通过此案,请举出更准确的例证,这个例证俺不能接受,没说服力。
能找出来,向十六国这些不成王统的分裂小国,或者胡人国度去找去,但那能做故事?
又说,今陛下既认为仁宗是皇考,那么论立濮安懿王称帝、称皇、若皇考,立寝庙,论昭穆,都是错误的做法。换一句话说,也就是除非皇上,你不要脸了,索性将脸皮子一撕倒底,不承认仁宗是你的养父。
赵曙敢么?就是敢撕脸皮子,一旦不认仁宗为养父,他这个皇帝还能不能得天下人的承认?甚至有可能前面一做,后面就有一些宗室子弟野心生起,将他推翻下去。
当然,后面的话不敢直接说出来的。然后又列举仪礼,以及汉儒论议,与魏明帝诏书五篇,做论据,特别是魏明帝曹痹谥罡鹆恋谝淮畏ノ旱诙年曾下过一诏,说:礼,王后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汉宣继昭帝后,加悼考以皇号;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秦,惑误时朝,既尊恭皇,立庙京都,又宠藩妾,使比长信,叙昭穆于前殿,并四位于东宫,僭差度,人神弗佑,而非罪师丹忠正之谏,用致丁、傅焚如之祸。自是之后,相踵行之。昔鲁文逆祀,罪由夏父;宋国非度,讥在华元。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为戒。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赦。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着于令典。
不但象赵允让这种情况不能立为皇考,就是汉宣帝立生父为皇考都是错误的。
这才是礼,这才是真正的故事。
最要命的是这份论证确凿的书奏,不是私下递向中书的,而是范镇公开率领诸礼官在朝会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