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书屋 >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六十二章 东施

八百六十二章 东施(1 / 1)

八百六十二章 东施

郑朗说着站起来道:“陛下,诸位,稍等。”

然后离开都堂。

不一会儿拿来几份存档,递出其中几份,自赵顼手中传阅。

摘句,瞎子摸象,找出一句话来,大象是大门,再找出一句话,大象是柱子。这都是错误的观点。

“郑公,朕也明白了,”赵顼说道。

双方争执,都是有学问的人,一度也让赵顼困惑。

而且持道义之心,去言利去争利,也是郑朗一贯的作法。

“陛下,不敢,不过改革结束了,臣才说了说自己心中想法,否则臣说出来,只会引来无穷的争执。再说各地官员,正是发生误会。导致许多不好的事发生。有的大臣用心是好的。国家困难。替国家多赚一些钱帛,一点一滴的将国家财政危机化解,用心是好的,可失去了道义之心。只想着国家,没有想到百姓,让下面纷争不断。还有的士大夫羞于谈利,清高。臣也想清高,可真清高,请学习林和靖去,休要来朝廷为官!不要说我说得太重了。请看后果,因为耻于谈利,结果将财政交给小吏去管理。士大夫管理财政,国家待遇厚,又知圣人大义所在,还能有所节控,然这些小吏们懂什么道德与节制?于是大肆勒索百姓。勒索后非是交给国家,而是中饱私囊。这个清高的后果。比前者主动敛民后果更严重。一错再错,使国家用了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薪酬养官养廉,吏治都没有任何起色。此诚让人心痛也!”

“唉,唉!”赵顼连连叹息,这一番话无疑是醍醐灌顶,又对王安石说道:“王卿,你就郑公这番话写一篇策子,做为诏书颁发天下。”

“喏。”

有人脸色凝重,郑朗的话说得不能说不对,对是对,可何是道义之心?害怕引起下面会有更大的动荡。

但再动荡,士大夫主动插手财政,难道会比让小吏管理财政更恶劣吗?

吕惠卿道:“郑公,与青苗监有何干系?”

还是不服啊,我岂不是心持“道义”,既施义,又得利?

“吉甫,我再说一件事。平安监推出后,那时海船技术不发达,对南海气候物产也不熟悉,每年都有淹死或者病死,或者战死的兵士与工匠,大臣反对,仁宗不忍,偏巧,西北战争爆发,为了维持战争费用,对全国百姓进行了暴敛,当然也不在乎平安监一年会死多少人了。随后我又与张方平推出银行监,大多数人将借款偿还的,还有少数人没有偿还,于是银行监拍卖其家产作坊田地,仁宗又不忍。我说了一句,若没有这些措施,长久下去,有几人借款愿意偿还?银行监最终会成为什么?再说,虽时有不好的事发生,终比他们借高利贷强。一旦破产,至少不会让他们沦落到卖儿卖女的地步,利息更轻得多。连银利监的利息都偿还不清,况且高利贷?后来还有许多不好的现象,平安监虽因为海船技术进步,对南海诸岛熟悉,每年仍在死人。为什么没有人再说了?利益!两监的利益几乎与几项专营等同,并且不象专营那样剥夺国家与中小商人利益不忠不仁,这是名正言顺来的利益,它绞成一张多大的网?”

这一点,大家深有体会,当时韩琦不会想挪用银利监的一些分红,结果悲催无比。那时的韩琦手中权势,可以说远胜过现在的郑朗。正是利益圈太大了,就是那时的韩琦同样碰不得。

“不提利益,我只对银利监发放贷款的对象,那一户人家不是富贵之家?也多是能偿还起的。可是放在五等以下户身上,就是没有低息,有几人能偿还得起?”

“以前也有人成功过。”

“是有人成功过,一是他们乃是名臣,二是时间短暂,偶尔实施,百姓感谢,那怕无力偿还,借也借粮借钱偿还,故得功。若长久实施,百姓还有没有感谢之心,有没有这个偿还动力?正如我所说,士大夫品德还好一点。可是青苗监一旦实施,将是全国性的推广,能不能尽用士大夫主持?主持的与银利监一样,皆是小吏员,他们与地方的小吏有何区别?为了盈利为了分红为了奖励,又挂着官方的名义,会不会强行推广?一旦强行推广,百姓无力偿还,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所以我与长公主殿下推出慈善会后,不作任何经营,前面得到善款,后面立即将它们散出,正为此故耳。”

“郑公,可下面的高利贷更恶劣。”

“是,吉甫,我知道,那是私人之间的恶行,那怕一年逼死了一万人,与朝廷并无关系。一旦朝廷实施,后果就要朝廷承担。私人之间能逼死一万人,朝廷逼死一千人,都是承担不起的。其实介甫也说过,我做了回答。以后会管的,但非是象青苗法这样管。我听到许多人向我询问银行监扩股的事,现在不行,一是国家没有钱帛做为本金。二是国家还缺少足够的金属货币做为流动货币。三是职员还有些生疏。会扩的。等这三条逐一解决,会分两次扩股,一次除边区或者羁縻州外,所有州与两万户以上的大县增设银行监。这是楶回京参加举良方正科试,仅是五等,可算是考中了,编入馆阁,磨勘一段时间,再外放,但有了这段经历,再也不能将他编入武臣行列。

泾原路战绩让郭逵心动,将种谔、苗授、姚氏兄弟一起讨要过去。于是朝廷下诏以窦舜卿为怀德军知军,种谊为通判。轮不到种谊的,谁让他背后有一个好岳父呢。

得到诸勇将,四月时郭逵开始率兵反攻。

梁乙埋攻绥州不成,又返头进攻怀德军,于是留下两万大军距城四里外,连筑八堡悍守。堡成后,各留兵三百为守。郭逵派大将燕达与种谔率兵连破八堡中的两个大堡,杀酋师数人,移檄文于宥州界,说道,夏国违誓诏,侵城汉界,其罪甚大,若能悔过,悉听汝还,若不从,则诛无噍类。

让他一逼,又看到宋军凶猛,本来葫芦川消息传出去后,西夏守堡兵士就夺气了,于是余堡守卒悉数溃逃。

看到一左一右两边都建立了军功,庆州知州李复圭心动。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良吏,然而对军事却不是很善长。本来宋朝在庆州华池水的源头处筑了大顺城,然后又于大顺城东南方向华池水河畔筑了荔原堡。

宋朝收纳绥州,李复圭也让荔原堡收纳西夏叛族,又让这些叛族沿着华池水两边侵耕。后来包括更西端都属于宋朝领土了,此时不是,若从地图上看,自萧关到原州,再到保安军,庆州这一端就象一个深陷下去的泥坑,泥坑西边都是西夏的管辖地。也就是宋朝侵耕的地区至少现在严格上是西夏领土。

梁氏让梁乙埋进攻绥州城同时,又发十万兵役于荔原堡西侧,离庆州界二十里处筑闹讹堡,又筑十二盘城。皆非是宋朝领土。听到绥州八堡皆溃,兵役不敢再筑下去,没有筑,可兵役仍在境上观望。

其实,怀德军战役失败,梁氏十分侷促,即便她不服气,西夏国内要求和平的大臣与族首们也多了起来。迫于国内反对声音,梁氏先行用掳获的羌民交换了战俘。

对粮食一事,置若罔闻。

当真让宋朝继续拉拢横山诸族,也没有拒绝,拖着,去年上半年干旱,下半年还算是风调雨顺,拖到夏收到来,粮食危机解决了,宋朝用粮食换换牲畜的事也就黄了。

这时候梁氏正考虑如何体面的有一个台阶下时,李复圭贪军功出兵。他对偏将李信授以方略,让其从荔原堡急赴瓠子岭,袭其驻卒。这是很搞笑的一件事,士大夫动辄对武将授其军事方略,那要武将做什么?

宋军还未至呢,人家就有了防备,看到李信,对李信说道:“我自修堡,不与汉争。”

我们只在我们西夏领土上修堡,也未修到你们宋朝领土上,你们何必来犯?两国交战,那有什么道理可言。关健出击得有功,没有功,失败了,且失去道义,那就是不对的。

李信不答,发起进攻,西夏人防御,三次进攻被打退,但西夏在左右两方皆败的情况下,不敢做反击。直到第三次“饶恕”了李信,李信仍然在准备第四波进攻时,西夏人派使对李信说道:“汝真欲战乎?”

李信仍不答。

于是西夏纵两翼围绕之,中军出击,左右击攻,李信大败。不过西夏人仍然很害怕,下令道:“杀兵不杀将。”

开围一角,李信仓皇出逃。

李复圭想要开脱责任,将李信与刘甫二将斩杀,欲斩都巡检使大将白玉,白玉见机不妙,悄悄派心腹见郭逵,托身后事,郭逵哀之,派人申救李复圭,由是白玉得免。

无论怎么推卸责任,李复圭是失败了。因此又派部将郭贵、林广引兵西出邛州堡,向北深入十二盘城,西夏主力在闹讹堡,十二盘兵力空虚,猝不及防,无力阻挡,于是宋兵击袭破栏浪、和市等寨,又大掠金汤城,夜过浦洛河,准备进攻乌鸡川。在山道上遇到熟羌,告之危险,林广不听,依然前行,夏人果然伏兵于乌鸡川。

林广仓皇撤逃,西夏伏兵于后追赶,返回到浦洛河,林广扬言声选强弩列为浦洛河岸侧,准备伏击夏兵。西夏人中计,不敢前,林广这才安全地将大军带了回来。

实际此役因为西夏人及时做了撤退,所行仅杀老幼一二百人。

然而捅马蜂窝了。(未完待续。)

最新小说: 魔门妖女 铁骨英姿之娇妻要逆袭 诡咒凶间 重生之庶不为后 汉劫 通冥鬼医 霍格沃茨的混子教授 美食赋我词条,苟着终会无敌 名门婚事:阎少的心尖宠 抗日军魂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