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二十三章 欢迎
高遵裕眼中却冒着精光,低声说道:“郑公,要么将他们吃下来。”
西风徐吹,虽然灵兴二州之地号称塞外江南,风已带来阵阵凉意了,但诸将心中却是火热的。章楶认为王恩等将能排进四十军将行列,其实高遵裕与李宪若论军事能力,同样也能排进四十将行列,最少能名列二十下军将,而且此人虽是尊贵的外戚,可与其他外戚不同,特能吃苦,常年累月呆在塞外前线,从不喊怨言,连郑朗对他这一条都十分地看重。
看人不能看一方面,比如赵构,对百姓不恶,节俭,若非金人入侵中原,再没有秦桧这个妖孽,可能还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守成君王。但他的缺点比种谔更严重,更不能做为一个好主帅。再加上他的身份,郑朗害怕又出现史上的故事,因此排将时并没有将高遵裕排进去。当然,将是郑朗排的,比如种朴与王厚,若论史上的做为,种朴排在王厚之上,多少有些不公平。
不过现在问题也不大,这些青年将领还没有成长起来,现在将他们列入下军将,主要还是磨练的,再加上此战过后,会有一些新的将领涌现,代替和斌这些老将,那么以后就是郑朗去世了,宋朝也有了一个用将标准,至少二十年内不会出现用葛怀敏做为主将的故事。
连番的大捷,让高遵裕信心有些膨胀,想试一试契丹人的战斗力。
郑朗笑了一笑,不能说高遵裕提议不好。
宋军与西夏人交战,只要朝堂大臣们不苟和,那怕自己不出现,宋军也是占据上风的,对阵契丹就颠倒过来了。但西夏人与契丹却打得有声有色,契丹人来到西夏,失去主场优势。从容拿下这三万契丹人,以后对阵契丹人就有了底气。不过郑朗还是摇了摇头道:“不妥,若契丹人派来十万兵马,吃下他们还值得,仅三万兵马,吃下不妥。”
“为何?”
“高公,吃下十万兵马,契丹人就会害怕,他们的国力也受到严重的伤害,一两年内不会对我朝用兵。三万兵马。对契丹影响不大,我担心河北那边。河北河东驻扎的兵力不少,而且有诸多城池拱卫,契丹人就是入侵河北河东,也不能动摇京畿安全。可毕竟所有精兵勇将一起调到河北河东来了,以两地区现在的状况,若契丹举国来犯,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那么契丹大军南下,河北河东震动。百姓流离失所。再说,此战本来就苦了百姓,国库更是空空如也,一两年内元气都不能恢复。再有契丹所带来的伤害。后果会很严重,甚至能动摇未来整个西夏地区的治理。”
熙宁七年大旱,全国就着旱灾的流民,大修土木。修了许多水库堰坝,还有道路。
这些道路包括吕梁山与太行山的一些道路,但只能说好一点。比原来道路拓宽铺平了,以现在的技术,宋朝还不能将沧海变成桑田,将高山大岭变成平原,更不能强行打通这两大山脉,开通一条条暂新的道路。
宋军想从陕西去河北,还是先去麟州,再渡黄河,然后去太原,再从太原一步步前往太行山,越过太行山,前往河北。七绕八弯的,最少近三四千里地,也就是说河北若有警,西方的兵力根本做不到及时的支援。
高遵裕不作声了,战争需要兵力,但同样需要懂军事的将领指挥,河北河东现在那有什么懂军事的将领。
李宪道:“可惜后方动乱不休,不然三万契丹人来了,也不打紧。”
“子范,此事勿要再提。”
西夏之所以动乱不休,主要是郑朗这次用了残忍的手段强行镇压。
顺从归顺者有粮有钱有帛,但顺从者也不易,必须配合朝廷进行军事行动,镇压反抗的部族。不顺从者,马上就进行镇压。这必然激起更多的部族反抗。
但先难一难,将大部桀骜不驯的部族打压下去,以后治理就容易了。
不然就是得到西夏,以后也未必容易治理。以前李继迁才拥有多大一点的地盘,最终烽火燎原,一旦西夏失去控制,连带着吐蕃也会产生新的动乱,大事去矣。
西夏治理了,平安了,没有了倚靠,吐蕃就不会出现大乱子。别以为现在河湟平定下去,又经过蕃候的笼络,但还有许多部族仍然居心叵测。
所以郑朗宁肯时间慢一点,也将一些桀骜不驯的部族用血腥的手段消灭,减少以后不安定因素。
可这只有郑朗心中有数,史上宋朝伐夏,动乱没有这么严重,并且之前也未实施各种笼络政策,不过史上那次出兵错漏百出。楶也不想,还是郑朗开劝,说自己在赵顼面前进谏过,若是以后出征契丹,他会作为主帅,章楶这才不情不愿与种谔来一个对换。
郑朗嘴张了张,郭逵与王韶忽然抬头,对视了一眼。未说话,可意思郑朗明白,郭逵眼神中无疑对王韶说你有河湟之功,何必还与我争灭夏之功。王韶意思却在说,你能什么能力与俺相比。
两人各不服气,于是又默默低下头。
郑朗摇了摇头。
灭夏之功,非同小可。但功劳大,未必是好事。
郑朗是不想回去担任宰相,否则因为功高震主,会成为所有士大夫攻击的对象。其他数人亦是如此,王韶与郭逵注定要被雪藏,高遵裕已是国公,赏无再赏,而他又是外戚,就是有高滔滔,他回去后必然打入了冷宫,但三人还没有李宪悲催。李宪是太监,宫闱之变,危害尤烈,这次立的功越大,未来士大夫们攻击得越厉害,甚至有可能连京城都不让呆了。
其实去北河套,或者去河北,避过这场大功,未来在仕途上反而会更平坦。特别是王韶,他本身就是文臣出身,进士及第。
郑朗是这个想法,但王郭不会这样想,雪藏又如何,不会是死罪,这个功却是实打实的,以后都能名垂史册。
两人一个不说话,郑朗无奈,最后道:“这样吧,为了防止万一,先让种谊与张玉率领两军去麟州待命。”
这两人因为性格纯善,让郑朗前年年底调到河北河东训练乡兵,种谊在河东,张玉在河北,二将连攻白豹金汤等城池,各自手下的乡兵也得到了实战训练。
但主要还是他们性格好,听话,所以容易调动。
郑朗还嫌不够,又道:“再让曲珍与姚麟率骑兵去麟州待命。”
两人勇冠三军,手下又全是骑营,速度快,不是去麟州,郑朗的权限也就是陕西与河湟,外加在战区内的麟府路,河北河东不在他权限范围,因此先写奏折用快脚递送达京城,然后圣旨直接送到麟州。大军开伐,速度快不起来,圣旨到了麟州,就是骑兵也未必到达麟州,然后曲姚二人迅速渡过黄河,自河东去河北。
至于河东,有了种谊的两万经过训练,又经过实战的乡兵充塞,并且离西夏近,问题也就不严重了。
下完这道命令,郑朗眼中闪出屈辱与不甘。
契丹人大摇大摆来了,马上就撤离军队回去,虽然四万乡兵与一万骑兵抽调回去,不会对战场产生太大的影响,顶多种张曲姚四将有些不甘罢了。可郑朗这个举动,多少有点儿草木皆兵。
尽管他做了近二十年的宰执,也知道饭得一口一口吃,然而心中怎能不产生屈辱。
因此……
……
耶律燕哥的军队速度比较快,未从府州走,府州是宋境,从府州走,就能给宋人动手的借口,他也怕。
他率领三万大军,其实不能说三万军队,只有两万军队,还有一万押运粮草的民夫,自金肃军向西,折向西南,渡过屈野河,沿着原来丰州的边境再折向古长城,大摇大摆直奔西夏的核心地区夏州而来。
与嚣张无关,这是宋朝一惯的弱势造成的结果,比如契丹使者来宋朝东京跃马长街,但宋使出使契丹往往又要委屈求全,又不能失大国礼仪,因此诸多出辽使诗中气氛都是压抑无比。
但这一回不同。
耶律燕哥来到明堂川,还没有渡过明堂川河,与种谊撤向麟州的五万宋军相遇。
耶律燕哥十分不满,派了使节前去种谊大营询问是何意思。
种谊答复,他们奉命撤向河东河北。
去河东河北不是为了打仗的,现在最好不要与契丹开战,之所以调去河东河北,乃是为了震慑,没必要隐瞒。
当然,去河北还要一段时间。不过耶律燕哥将消息反馈到契丹,再做出部署,张玉早将军队带到河北去了。
然后种谊又说道:“闻听辽国大军前来与宋朝合作勤王,郑公心中欢喜无比。让下官于明堂川立仪欢迎贵**队到来。”
使节回去。
种谊开始欢迎契丹军队了。
先是将两千门火炮调了出来,这是调向河北去备战的。
没有对准契丹军营轰炸,而是对准了左侧平川地带,两千门火炮一起发射。连继三轮轰炸,将契丹军队炸得目瞠口呆。接着两万兵士手持神臂弓走出,分成三队轮射。
弓箭乃是契丹所长,但契丹弓箭射程仅是百步距离,非是象神臂弓,距离几乎达到两百步。在这冷兵器交战时间,相差了一百步,那是致命的一百步。
随着号角声吹响,宋军列成一个个方阵,手持兵器,于明堂川河西演练。
论阵型,三国当中宋朝当为第一,这些兵士又经过实战,方阵不断地变动,杀气似乎冲天而起。
耶律燕哥有些傻眼,这是欢迎仪式?
随着种谊带着四万乡兵,一万骑兵,还有近两万来自河东,顺着遣返,押运物资的民夫,也大摇大摆地在契丹人眼皮底下渡过明堂川河。
耶律燕哥还不敢动,不要说兵力宋军占据上风,就是刚才宋军若用那两千门火炮与两万柄神臂弓来一个体齐射,自己就会折损一大半部下。
是欢迎还是示威,郑朗没有太在意,想赢得的就是这三两年时间,过了这个时间段,宋朝不可能再象契丹示弱了。
他在等消息,看欢迎仪式过后,耶律燕哥的反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