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
字画
杀了许多人,但事情没有定落下来,韦氏的余党依然还要处理。功臣还没有赏赐。
窦从一杀了自己的老婆也不行,这家伙太坏了,于是将他贬为濠州司马,一下了掉了四五级。
然后改封李隆基为平王,主持内外闲厩事务,掌管左右厢万骑兵。薛崇暕为立节王,钟绍京一下子升了也不知多少级,变成了中书侍郎,刘幽求为中书舍人,同样升了许多级,而且还让他们参知政务。接着又命麻嗣宗为右金吾卫中郎将。
这是草制,到了事。就可以看到太平公主在朝堂上的影子越来越重了。
同时加太平公主为万户,诸子也各自为王。
可没有多久,崔湜罢为尚书左丞,张锡为绛州刺史,萧至忠为晋州刺史,韦嗣立为许州刺史,赵彦昭为宋州刺史,李峤贬为怀州刺史。宋璟终于熬出了头,为洛州长史检校吏部尚书同门下三品,崔日用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唐休璟致仕,张仁愿罢为左卫大将军。
张锡被贬也在情理之中,他是韦氏的心腹,早迟会被贬出朝堂。唐休璟被贬是因为他忠于是李显,而不是李旦,而且他为了自保,让儿子娶了贺娄氏的女儿,也让人非议。张仁愿身为宰相,袖手旁观,因此导致这样的下场,同样可以理解。
可是萧至忠数人前面贬过后,再迁回来,迁回来又贬下,让人啼笑皆非。幸好他们在京城还没来得及动身,否则在路上让朝廷这样升升贬贬,肯定弄得头晕脑胀。
外面看起来不可理解,实际这是李隆基的反击。
然而太平公主不甘势弱,她将矛头对准了另一个人,崔日用。
薛稷上书说道:“崔日用人心叵测,以前一直附从武三思韦氏,非忠臣。卖主求荣,非义士。岂不闻王画斩击,杀韦氏之士兵乎。人间无耻,最是此人。”
崔日用也上书辨解道:“臣以前虽然有大过,然而新近立下大功,勿用质疑。倒是薛稷外托国姻,内附张易之、宗楚客,非倾测而何?”
用王画的话来说,这两个皆是不要脸的人,但表面是这两个人相互污蔑攻击,实际上是背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在角力。李旦耍了一个太极,将两个人皆罢,以崔日用为雍州长史,薛稷为左散骑常侍。
李旦太极固然很好,可是做为臣子,这种太极能让他保身,可做为帝王,却缺少了果决。这也意味着更大的争斗即将到来
至于另一个在这次政变中立下最大功劳的王画,几乎所人闭口不提。
倒不是李隆基遗忘了王画,这时候李隆基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厚黑程度不是很厉害。
因此,找到了王画,对他说道:“我父王原来承诺过的灵夏王,现在还有效。”
以王画这次立下的大功,就是灵夏王也不足以不过。
但是王画讥诮地看着李隆基,灵夏王?就是自己西北不要了,手里还有六七百万百姓,这是现在,也许四五年后,人口数量就超过了吐蕃与突厥,成为这世界,再比如刚刚升升跌跌的钟绍京。虽然人品不怎么的,可是他的书法很有名气,他是钟繇的后代,有人称钟繇为大钟,他为小钟。再比如李隆基的哥哥李成器。还有王画终于找到了落魄的草圣张旭,为了不让这颗明星偏离方向,王画特地喝了许多酒,写了几幅字贴派手下送给了他。这使得张的草书终于进入大成境界,现在比王画的狂草并不遑让了。未来的宰相陆柬之,杀了老婆自保的李邕。
又是一次性的搜罗,在唐朝书法比绘画更看重,因此这一次搜罗极广,计一百八十二人。每人写诗或者赋各一。不过王画很遗憾,唐朝书法最高境界是欧褚虞三人,外加草圣孙虔礼。后来的怀素与颜真卿以及柳公权,再加上张旭,这八个人是唐朝书法的巅峰。李邕的行书,贺知章的草书固然不错,可这八人还有一线距离,张旭书法还没有真正达到巅峰。
也就是这一百八十二幅作品还不能代表中国书法的真正精髓所在。
然后是文章大家作赋,包括李峤、李邕、张说、正因阿附流放岭南的沈佺期、苏颋、贺知章、张九龄以及崔湜等人。这八十一个人同样是唐朝现在写文章最好的大手笔。王画没有问他们的政治立场,只问他们的文章才情。
王画写了这些图画所在的方位,地理特征,以及出产气候等等。然后让他们想像,写一篇文章。
接下来就是诗作,这一次只看写诗的本事,不看写文章的本事,有许多文坛大家再次落选,但张九龄、李邕、张说、李峤等人还在其中,确实有的人字诗文,甚至连绘画都是一绝。但有一些人没有选其文,但选其诗,比如郭元振,被王画打落满嘴大牙的宋之问。上官小婉临走时,也让王画逼出来一首小诗。
李隆基看着这份长长的名单,倒吸了一口冷气。
九州之鼎还没有动工,就凭借这入选的近三百人,就已经让人无法想像其规模了。
再加上它的巨大成本,一时间在民间传扬纷纷,甚至谈论它的事,比谈论朝堂上这次政变次数还要多。毕竟政治谈得不好,是要倒霉的,工艺品怎么谈也没有事。
李隆基过了好半天才清醒过来,说了声:“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