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吴三桂
我们按照次序来,首先是西南问题。
我们该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老朋友——吴三桂同学。
鳌拜的事情,相比吴三桂即将要给清王朝造成的困扰,只能算是一个芝麻大的小事情,毕竟鳌拜只是个武将,头脑比较简单,而且只是想多在首辅的位置上干几年而已。在孝庄的布局之下,鳌拜根本逃不出康熙的手掌心。
吴三桂就不同了,他镇守云南,是有兵权的,而且兵权还不小,有精兵二十万,这二十万还都是能征惯战的部队。除此之外,他还和其他两个人——尚可喜、耿继茂结成了同盟。
而且为了让吴三桂等人死心塌地,清政府表示,吴三桂、耿继茂、尚可喜三个人可以分别世代镇守云南、福建和广东。也就是说,对于吴三桂等人,当年是清政府亲自和他们签订了长期合同。
在四位大臣辅政的时期,国家还不是特别太平,加上清朝内部的一些矛盾,所以吴三桂的问题,属于次要矛盾。
但是等到鳌拜的事情也搞定了之后,吴三桂等三个人的问题,就不是次要问题了。
首先必须要声明的是,吴三桂等三个人的事情,是清政府首先不讲信用的,虽然康熙有他的苦衷。
当年要用吴三桂的时候,清政府一拍脑袋,许诺了吴三桂等三人世袭罔替的合同工编制,可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了康熙时代,康熙皇帝发现,当年的政策已经完全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虽然吴三桂名声不好,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用鸟尽弓藏来形容清政府对吴三桂的态度,还是比较合适的评价。当然这也是历朝历代开国之后,经常出现的一个政治问题。
在谈吴三桂之前,我们首先讲一讲“鸟尽弓藏”这个政治问题。
鸟尽弓藏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翻开中国历史,可以说一抓一大把。
远的如刘邦,他的江山有一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王朝,刘邦当皇帝后做的入告”,索要钱粮,如有余,也不请朝廷稽核。
吴三桂不愧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他除了视战争为交易之外,在治理云南的过程中,吴三桂充分显示了他会做生意的本色。
他把钱贷给商人,称为“藩本”,从中取高额利息,不断增厚“藩本”,从中牟利。(相当于放贷款)
这吴三桂不但放贷,而且还做边贸生意。他和西藏、蒙古等地区做起了通市贸易。吴三桂与西藏及蒙古达成协议:他把金沙江外的金甸、中甸地区割给西藏,让藏人、蒙古人屯牧,以此来换取藏蒙供给马匹。以茶叶、马匹互易,即云南以茶换马,西藏以马换茶。
他的贸易足迹不止限于西藏,更远至辽东。辽东地区盛产人参,人参作为名贵药材,被称为关东一宝,各地需求量极大。吴三桂看准时机,将人参大量运往各地发售。四川巴蜀地产黄连、附子,也都是名贵药材。吴三桂则通过自己的权利加以垄断,不准私人贩卖,设官衙严禁,违禁者以死论处。没有了竞争,这些药材的价格一路狂长,让吴三桂赚得个盆满钵满。
总之,吴三桂把云贵的土地、贸易、高利贷、商业、手工业、采矿、关税、盐铁金银等所有能来钱的事儿都牢牢的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那个年头只要跟吴三桂稍稍搭上点关系都是件极为幸福的事。
吴三桂有一女婿名叫王永宁,当年,吴三桂与王永宁之父为同僚,两家结为亲家,他答应如有女,必许以为妻,此时王永宁尚在襁褓中。父亲去世后,家中生活失去依靠,把他寄养在邻家。等他长大了,漂流无依,到三十岁也未娶亲。后得知吴三桂已发迹,此人在家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找出当年吴家与自家缔姻的帖子,于是远赴云南求亲。到了平西王府他将“子婿帖”通过守门卫士转达,吴三桂看到这帖子,吃了一惊。他倒没忘当年的这件事,只是惊讶于经过多年兵荒马乱,这位贤婿竟还能找到自己。
吴三桂倒颇有气度,一点都没嫌弃这自己这位穷女婿,只是笑称:“这小子真是好福气!”立即吩咐手下买了个别墅给王永宁,并且授予王永宁三品官,备办了一切生活用品和结婚用的器具,择日成亲。同时,给江苏巡抚发了一个文件,令其买田三千亩,大宅一区。
巡抚大人不敢怠慢,遵嘱照办,选定苏州城内的拙政园作为府第。这个拙政园,就是如今闻名天下的四大园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