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稳婆手中稳稳的抱着一个小襁褓,喜形于色的李翠翠掀开厚厚的布帘子欢快的叫道:“爹,是弟弟,是弟弟。Www.Pinwenba.Com 吧”
李大柱还有些懵,一时没有明白过来。
黄稳婆笑吟吟的抱着襁褓往他面前送了送,“恭喜恭喜,是个大胖小子。”她既被请到李家来,当然也是晓得这家里事情的人。身为长子,这个年纪才得子,她很能明白这种心情。
“儿子,是儿子,是儿子?”李大柱说不清楚这一瞬间是什么样的感觉,他喃喃的重复了几遍,痴痴的凝望着婴孩胖乎乎红彤彤的嫩脸。
孩子的皮肤发皱,眼睛闭着,看不清五官模样,可李大柱就是觉得这孩子跟他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贪婪的看了好几眼后,他突然冲到院子里,咚咚咚磕了好几个响头,“列祖列宗,大柱给你们添后了。”说完这一句,他开始放声大哭,像是要把十几年无子的辛酸和痛楚都给哭出来。
李火旺一脸的泪,被李廷恩扶过去看了一眼,眼泪流的更厉害了。抬起手想要摸摸孩子的脸,又收了回去,对黄稳婆道:“多谢您,多谢您。”
李廷恩趁势看了几眼这孩子,他以前在孤儿院见过被遗弃的婴孩,觉着这孩子看起来算是比较结实的。只是这年头孩子的夭折率太高,他还是决定叫郑大夫来给这孩子瞧瞧。
“郑大夫,有劳您与我堂弟把把脉。”
郑大夫嗯了一声,在众人紧张的注视中把了脉,“放心罢,这孩子好得很,要不是他长这么结实,他娘生的不能难。”
孙子长得好就行,至于会不会威胁到儿媳妇的身体,李火旺可不会考虑。就连李大柱在这个关口都将小曹氏丢在了九霄云外,听说孩子长得好,就露出傻乎乎的笑。毕竟先前在小曹氏肚子里憋了那么久。
李二柱与李光宗在边上凑热闹,李二柱抻着脖子看了几眼,搓搓手道:“大哥,咱侄子长得真好,比小宝生出来那时候可圆乎多了。”
想到李耀祖没了的孩子,李光宗兴致不高。不过这毕竟是李大柱盼了好久的儿子,李光宗还是夸了几句,“那是,瞧瞧这脸蛋子,生的也白净。”
听见兄弟夸自个儿儿子,李大柱比吃了灵芝甘露都还要来精神,一个劲嘿嘿笑。他这会儿才觉得自个儿没有白活半辈子,往后的日子也有奔头。否则挣那么多家业做啥,没有儿子,那还不是都便宜给外人去了。
李翠翠一直在边上眉飞色舞的站着,时不时还朝李廷恩那里得意的看一眼。虽然李翠翠没说话,李廷恩却很能理解那眼神里饱含的深意。
是想告诉我现在这个孩子才是名符其实的长房孙?
要是大伙儿都像李翠翠这样想就好了。李廷恩有点想笑,不过他见众人都看的差不多了,还是提醒道:“眼下天凉,早些将弟弟抱进去的好。”
这么一说,李火旺急忙道:“对对对,看几眼解解馋就行,赶紧抱回去,别冻着孩子。”说完转头夸李廷恩,“还是廷恩想的周到。”
他一说这话,李翠翠又瞪了李廷恩一眼。
黄稳婆其实早就想将孩子抱走,只是看人家家里头长辈一个个的凑热闹,她也不好意思说,闻言忙将孩子抱到里屋去。
眼巴巴看着孩子被抱走,李火旺开始跟李大柱商量给孩子洗三的事情。这些事情李廷恩插不上嘴,他就去陪着郑大夫。折腾一晚上,郑大夫早就困倦的厉害,眼见没他事情,他也不想在这儿呆下去,跟李廷恩告辞。
李火旺他们觉着让郑大夫晚上来出诊,怎么着也要张罗一桌酒席,连连挽留。郑大夫又不是没吃过酒席的人,哪里在乎这个。
看郑大夫脸色着实不好,李廷恩就道:“爷,改日我在镇上酒楼里订一桌请郑大夫罢。”
李火旺想了想,也晓得郑大夫其实并不是看得上李家。就像是当初自个儿二儿子的腿伤,要不是这个大孙子三番五次的去请,在家研究了好久的医书,跑去跟郑大夫用啥药材名对了两回对子,那二儿子的腿伤给再多钱人家都不肯来治的。
“好,廷恩,这是大事,你得记住了。”李火旺又交待两句,就说要张罗村子里的马车。总不能大冷天让人晚上骑着马来,这会儿没事了还让人顶着寒风骑马回去。
结果边上的李水春这时候凑完热闹,在李大柱那里夸完他儿子后过来听这么一嘴,立时道:“我家新添了马车,原是拿来拉货,我爹他老人家也用过,郑大夫要不嫌弃,我给郑大夫赶一回车。”
前一回李水春说送参,郑大夫正心焦着配药的事儿,没咋把他看在眼里头。这会儿又见他站出来,颇感兴趣的上下打量了他一眼,就将意有所指的目光看向李廷恩。
李廷恩温温和和的道:“郑大夫,这是我亲堂伯。”
其实李水春与李火旺都快出五服了,平日也没怎么和李火旺这里走动过,不过这时候李廷恩看出李水春的意思,投桃报李,当然要这么说。
“成罢,老头子劳驾你一回。”郑大夫想了想,没有拒绝。
李水春脸上那点喜色都要溢出来了,他兴冲冲与李火旺他们告辞,陪着郑大夫走了。
看着李水春精神头颇高的阵势,李二柱感激的很,“唉,以前人还说春二哥是个不认亲的,瞧瞧咱家里这一晚上的事儿,人家出人出力,连山参都拿出来了。熬了一晚上,还争着要送郑大夫家去,往后咱得好好谢谢人家。”
李家人这会儿对李水春观感都不错。李火旺还教训了李二柱一句,“瞎说啥,听那起婆娘乱嚼舌根,春水这娃好着呢,都是一个祖宗的,以后要走动起来。”
李大柱他们都连声应是,李廷恩在边上轻轻笑了一声,什么话都没说。直到过了一会儿看林氏都还在里面帮忙,他才去了厨房外,想找人问问事情的经过。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这事情有点古怪。
李草儿与李心儿和李珍珠都还在灶下。李草儿一边熬鸡汤,一边还要做饭,李心儿熬药,李珍珠使劲烧水。因小曹氏也要吃药,还有曾氏,一大家子人忙活到现在要吃要喝的,三个灶台都不够用。李廷恩就看到地上摆着两个小炉子,上面分别摆着两份黑乎乎的药汁正咕噜噜冒着热气。
李心儿瞥了一眼李廷恩,难得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她脸上满是黑灰,看起来累的不轻,有点惫懒。
李草儿正看鸡汤的火候,见李廷恩进来擦了擦手,笑道:“廷恩,忙活一晚上,我给你盛碗鸡汤罢。”
养了好几年的老母鸡,又肥又嫩,虽说没有放调料,那种天然的香味一旦飘散出来也叫人口中拼命分泌津液。李草儿打开瓦罐盖子,正要给李廷恩盛汤,被李廷恩拒绝了。
“三姐,不用了,我这会儿还不饿。”
李心儿闻言看着李廷恩,“喝罢。咱们忙活了一晚上没有喝汤的命,你是没人敢亏待的。”
李珍珠听这话拿柴的手顿了一下,脸上就绽放出笑容,“廷恩,你喝罢,爷说家里养的老母鸡这回都留下呢。”不过她没有开口让李草儿与李心儿也喝,不是她舍不得,只是真的不行。虽说她也知道在这里忙活一晚上,大家都又累又饿了。
看出李心儿又有点来脾气,李廷恩隐隐猜到她的心思,觉得有点好笑。这倒是跟李翠翠的想法有点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一个是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取代,一个是幸灾乐祸自己的地位将会不在。实质上都是小姑娘天真的想法罢了。
他不想参合小姑娘这种无聊的事情,拒绝了喝汤后将李草儿叫到厨房拐角僻静的角落里,“三姐,到底是怎么回事?家里为何会让小姑去熬药?”
事实上,这就是李廷恩最困扰的一个问题。小曹氏将自己的肚子看的比命还要重要。曾氏同样是个谨慎的人,也许平时她会哄着李芍药几句讨得范氏欢心,不过还不至于拿自个儿肚子里的孩子来巴结李芍药。再说李芍药恨不能一天三顿有人给她搬到炕头上让她躺着吃,吃完了就琢磨好料子好头花,她哪会去担这个差事。
李草儿左右看了看,见确实没人,这才小声道:“原先不是小姑熬药的。黄稳婆给了药,一直是二姐她们熬着。前天不晓得小姑从哪儿听说大伯娘在悄悄给大姐相看人家,还托人买了两匹红缎子,看着像是置备嫁妆的意思。小姑就闹起来了,跑到奶炕头边上又哭又吵的,说侄女儿都有红缎子她没有,闹得爷直喊头疼,奶也哭的厉害,说咱分了家,她手里没银子护不住闺女,后头爷就答应给小姑买根银钗子,四婶又去劝了好久小姑才消停。不喜时下人人都爱的词文华丽,反而更讲究一种返璞归真,处处喜欢彰显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李廷恩投其所好,县试时文章利落而就。县令显然早就听说过李廷恩神童之名,看他一手字极有功底,神色从容端雅,心里先就有了几分好印象。待到李廷恩交卷,一看文章,大为惊叹,颇有一种知己之感,当场就对身边人感叹道:“头名已有。”
李廷恩县试得了头名的消息很快传遍县城,消息传回李家村,李火旺更叫人连着放了半个时辰的爆竹。不过到底只是个县试,热闹了几日,也就罢了。唯有秦先生,生恐李廷恩自得自满,特意将人叫去敲打了几句,看到李廷恩一如既往的恭敬谦虚,这才满意起来。
只是一场县试,有人欢喜,就会有人不平。
县试顺顺当当过了,学堂也放了假,李廷恩就打算去镇上买点东西,眼看要过年了,先买些东西也好。尤其还有个小堂弟快要满月,他不能不表示一番。
逛到玉林书斋外,李廷恩抬脚进门的时候被人拦住了道。他目光看着书斋架子上一本书,身子微侧,打算让人先出来,谁知他往左挪,那人就往左挪,他想右转,那人就朝右走。反复两次后,他平静的看向对方。
“呵,瞧瞧这是谁,县试头名的神童。”那人仗着身高放肆的在李廷恩身上看了一圈,冷笑道:“这么厉害的人物,何必跟我这种凡夫俗子一样来这等普通的书斋,还是去府城墨香堂阅览大儒典籍罢。”
李廷恩静静待他说完后才道:“请问贵姓?”
这一问,对方先是怔住,继而脸上露出不敢置信的神色,他喘了几口粗气,狠狠盯着李廷恩,脸憋得通红。
看他气个半死,李廷恩粗粗扫了一眼他身上穿的上好杭绸,心里约略有了底。不过又是一个在家文才非凡,出门处处受挫,抑郁不得志的富家少爷。这种人他前世今生都见得不少,实在连争执的力气都没有。他平静的挪开脚步,与对方擦身而过进了书斋。
“你……。”那人气的不轻,抬起拳头就要给李廷恩后背来一拳。
可惜李廷恩并非手无缚鸡之力,事实上,李廷恩的五感比一般人要敏锐的多。他只是估量到对方拳头快要砸到身上时,脚下微微一使劲,整个人往前迈了一大步。听到对方重重摔倒在地的声音,他眉眼不动,稳稳的踏上了书斋的木梯。
“李廷恩,你这狂子。”那人摔了个狗吃屎,本就气的厉害,看李廷恩根本不屑理会他,更是大怒,手使了两下想要撑起来。结果实在太气的他连手都开始发软,这么又折腾了两下,人没爬起来,倒将下巴磕出了血,弄得浑身狼狈。
看李廷恩人已经走到楼上,书斋的管事这才给两个伙计使了眼色,示意他们把那人扶起来。
“朱少爷朱少爷,您见谅,您瞧李公子才十岁,您何必跟他计较,赢了人家都说你胜之不武。”见多识广的管事看着气炸了肺的朱少爷很明智的将那句‘输了就更丢脸’给咽回去了。
那朱少爷看着满脸笑哈哈赔不是的管事就是没有让他上去二楼找李廷恩麻烦的意思,当下气呼呼甩开两个伙计架着他胳膊的手,狠狠朝二楼瞪了一眼,怒道:“这是你们秦家的书斋,我今日就放过那小子。待来日摆下斗诗台,我再找那小子讨一个公道。”
管事早就习惯了唾沫自干,他嘿嘿笑道:“是,朱少爷以文会友,以文会友。”
兴许是以文会友这几个字对了这位朱少爷的胃口,他略微平静了些,整理了一番仪容,转身拂袖而去。
看着他走了,管事松了一口气,对慢慢步下来的李廷恩赔罪,“李公子,您瞧这事弄得。”
李廷恩摇摇头,“无妨,是我给你们添了麻烦。”
“哪里的话,老爷有交待,您要到这儿来看书谁都不能打搅。”那管事急忙辩驳了一句,他可是晓得自家老爷如何看重这位关门弟子的。
李廷恩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不过他对这一场莫名其妙的纠纷有些奇怪,就问管事,“你叫他朱少爷,他是朱家的人?”
管事叹了口气,“可不是,就是当年那位花姨娘生的。唉,朱老爷宠的厉害,听说连朱大少爷都得让着他。近日朱老爷正琢磨给他上族谱,朱氏族里的老辈都拦着。这不这位朱少爷读书还有几分灵气,老辈人发话要朱少爷县试能得个头名就给他记在朱夫人名下,要不就只能记给朱老爷以前早就过世的一个良妾。”
不用管事说完,李廷恩就明白了,只是他有点奇怪,“他还没上族谱?”
那管事兴许是没想到李廷恩竟会对这种事感兴趣,说的事无巨细,“当初他生下来朱老爷就要给上族谱,被老太太拦住了。后来罢,老太太松了口,族里头的人又闹了起来。那时候有好几个年岁比他小的都在族谱上了,他一上去,人家排位就要往后退,大伙儿谁肯啊。朱老爷花了大笔银子给族里头的人,这头说好那头又不肯了,那头松了嘴原先的又反口了,生生折腾到现在。朱老爷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今年狠下心给那几家一家一笔丰厚银子,朱夫人也都答应族里长辈的意思了,朱老爷还到处打听都有谁考今年的县试,本来稳稳的,没想您今年就考了,嘿嘿。”管事说着说着幸灾乐祸的笑起来。
别人你朱老爷的银子能收买,我们老爷的得意学生你也收买的动么?朱家只是有银子,我们秦家可是在官场上有人。
李廷恩这就彻底明白了,原来果真是一场无妄之灾。即是如此,他也不放在心上。这种人,连一个族谱为何多年上不了都弄不明白,根本不足为惧。至于说的文斗,更是一场笑话。
他在书斋选了两本新到的书,又在镇上晃了一圈,最后决定买点厚实的皮子给弟弟妹妹做衣服,又买了三十斤棉花,打定主意要让家里人过一个暖和的冬天。
买好东西,他雇了车回到学堂,打算去屋里拿了东西就直接回李家村,才一下马车,就看到在寒风中冻得唇色发白的林氏,边上还站着一个年约四十的壮实妇人。
那妇人一看到李廷恩,赶在林氏前头就迎了上来,“哎哟,廷恩啊,这么冷的天你还去买东西,这孩子,可真孝顺。”一边说着,妇人眼中就流露出羡慕的目光,不过她并没有像顾氏那样有种恨不得都是自己东西的劲头,只是看了几眼而已。
李廷恩记性一贯很好,他很快就想起来这是小曹氏的亲大嫂韩氏,他应该喊表婶,于是笑了笑,“娘,表婶,你们来镇上了,快,进屋暖暖。”
林氏应了一声,有点畏惧的看了看学堂的门槛,“这都是读书人呆的地方,娘是女人,能进去?”
李廷恩对她这种忌讳有点无奈,他笑了笑,“娘,我们学堂做饭的婶子也是个女的。这是你儿子念书的地方,你这做娘的为何不能进?”他说着上去搀了林氏胳膊。
林氏这才露出点笑模样很谨慎的被他扶了进去,跨过那道门槛的时候,林氏格外小心,脸上还有点满足的笑容。
韩氏跟在后头,艳羡的看着林氏的背影,在李廷恩回头又喊了她一声后,迅速的换出一张笑脸,搓着手快步跟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