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
根据水手们的描述,这个拖网是用钉子钉在船底的,非常的牢固。他们是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将钉子拔出来的。但是,钉子是什么时候打上去的,居然没有人知道。而拖网里面的包裹到底是什么,就更加没有人知道了。
“你们先退下吧!”陈林小心谨慎的说道。
为了安全起见,他只留下了夏灵萱、马双木两个人。
马双木掏出小刀。将包裹用刀子割开,发现里面还有一层包裹。
将里面的包裹又割开以后,发现里面还有一层包裹。如此重复,居然包裹了八层。
所有的包裹,都不是普通的布料,而是一种类似于后世油毡纸的东西。乍一看的话,感觉还有点像是羊皮。
马双木皱眉说道:“真是奇怪啊。这好像是用硝处理过的牛皮,放水,坚韧。就算是被埋在地下几百年都不会坏的。奇怪了,谁会用牛皮来包裹东西啊?只有大草原上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习惯啊!”
陈林沉稳的说道:“或许就是来自大草原的东西也说不定啊!快点打开看看吧!”
马双木继续动手,将一层层的硝牛皮艰难的割开。越是到里面,硝牛皮越厚,越韧,一般的小刀已经是不够力了。
也不知道当初这些硝牛皮是怎么包裹上来的,几乎看不到接口在哪里。估计是时间长了,接口处的硝牛皮,都已经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没办法,马双木只好找来一把更加锋利的弯刀,使劲儿的对硝牛皮进行切割。
结果,直到将,中饱私囊。
要说陈林的胆子不大,那是真的不大,晚上睡觉都怕鬼。要说他的胆子很大吧,那又是真的很大。传国玉玺这么烫手的东西,连夏灵萱和马双木都惊恐万分,他却是在暗暗的谋划,要怎么做,才能给自己谋取好处。
为什么陈林会有这样的想法?还得从传国玉玺的前世今生说起。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
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
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