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有大**
“警卫员”过来拿走了礼物,然后童贯道:“小高相公是来看咱家这幅丑像吗?我真不知道怎么得罪你了,今时今日的你,有必要来干涉我提议,剥夺我童贯出使的差遣吗。现在一定被你给陛下下药,以我童贯年纪太大,不方便冬天出使北方为理由,刷下去了对吧?”
“你看我像过河拆桥的人吗?”高方平指着自己的鼻子道。
童贯道:“咱家看您真的比谁都像。”
高方平也懒得和他计较了,说道:“然而我并不是,官家的确这么提议了,但我对官家说君无戏言,给辽国的国书不方便更改。反正不急,等些时候,待童贯身体恢复仍旧出任主使。但童贯年纪大了或有地方考虑不周、精力不续,那我高方平在幕后陪同出使,不要名分。这些就是全部,官家同意了,老童帅你意下如何?”
童贯有些受宠若惊、又不太信任的样子道:“你愿意不要名分,我童贯仍旧是主使?”
高方平点头道:“是的,你不也说了,今日今时的我,不需要这些噱头了。”
童贯这便高兴了起来,笑道:“还当真是小高相公……“
鉴于他不太习惯拍高方平这个流氓的马匹,于是说到一半又尴尬的停口了。
“好了,咱们之间不是惇的水,投票支持立赵佶为皇帝的大佬之一。说难听点,那时候他哥哥蔡京可没他那么牛。
这些综合起来,导致了小蔡相公是真有政治影响力的人,所以压制他的蔡京被高方平打成残血后,小蔡就能成为了一面旗帜。否则区区一个杭州知州有毛的政治影响力啊。
这些个历史公案是很蛋疼的。历史上的确出现了妖道张怀素谋反案,但并没有详细记载,这其中玄乎大了去。
古代的谋反案怎是小事,史书为何会一笔给带过了?
于是便了说法之一是:张怀素案子牵连蔡京!
历史上的张怀素案,就是那个念错字而被赵佶赶走的林摅办的。历史上是他知开封府。只是因高方平穿越的虫洞效应而已,老林那时已扑街,乃是张叔夜在京执掌开封府。
林摅是个相对有能力的人,他是蔡京的人,于张怀素案追查到最后,老林发现和几乎在京所有的权贵都有瓜葛时,就没有继续深挖了。以干掉张怀素就算结案了。
这就是历史认为的“和蔡京有关”的理由。
但是现在高方平来解读,蔡京却不是当事人,现在算是看明白了这事的猫腻。为何蔡京当时第一时间就把亲弟弟、资政殿大学士给赶走,而以蔡卞的影响力,他竟是反驳都不反驳一句就人认栽?
其实所谓的和蔡京有关,实则是蔡卞。蔡京为了保蔡家名声,只能强压着高方平把《百官见闻录》毁了,且一口咬定这事是那个丧心病狂的吕惠卿做的。
吕惠卿的确也这尿性。但现在看来,高方平更愿意相信是蔡卞。
蔡京当时真的没有办法,又想把蔡卞整倒,又不想家丑外扬。普通事件不保蔡卞也无所谓,但是严重事件,弟弟设计严重问题的话,皇帝如何还敢用哥哥为相呢?
所以现在高方平全部都懂了,蔡京当时不得已捂盖子。而历史上的林摅办张怀素案,鬼使神差变为了皇帝召小高从郓城任上回来,带永乐军办张怀素案。
当时的张康国只是正值牺牲品,他不是枭雄而是个傻子,高方平有理由相信,当时的张康国真被蔡卞这个“幕僚长”给忽悠了。
总统太傻而幕僚长又太阴险太有水平的时候,其实幕僚长就成为“幕后总统”了。和历史上的梁师成假传圣旨自诩“隐相“如出一辙。
现在把这些事回想了起来,蔡京这家伙在这事上还是做了一次好事的,老蔡他把那个Bug一般的资政殿大学士给赶出京城,剥夺了其常委地位,且为了他蔡京自己的权利稳固,后面他顶住了、始终没有任命新的大学士。
是的这些任命,真被老蔡刷脸扛住了。就犹如他抗旨、拒绝任命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一样的霸气。正是这些刷脸的事过多,人品hP耗费过度,于是赵佶才慢慢不喜欢老蔡的。
想到了上述,然后接着往下YY:
现在么,高方平也很容易就得出了一个结论来:郑居中胆子那么大,不但私采铜矿、谋杀国朝主要官员黄文炳,还参与了软禁皇后娘的猫腻,仅仅凭郑居中自己,他就算是个枭雄,也没那么大胆子和能耐。
所以要说这背后没有蔡卞影子,高方平是不信的。就连太后刘青菁,肯定也是因为那多管闲事的性格,而被蔡卞他们利用了的。
这其中有个老奸巨猾的人值得注意,就是刘正夫。
兴许他比高方平更早看穿了蔡卞这些人的猫腻,于是刘正夫反应了过来,冒了大危险、捏住和郑贵妃书信的来往,把那封信作为往后保命拉垫背的保险单。
结果被程咬金小高去殴打一顿,没收了信件烧了。那么既然在小高乱捅下已经得罪了朱勔和蔡卞他们,于是刘正夫也赶紧的,不能吃相难看了,上报银矿,急速逃离了东南那个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