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二)
“老姨,黄蟮冬天是不是要冬眠?这个书上有没有写过?”
“这个好像有。”
“春天来了,黄蟮苏醒,但一个冬天能量的消耗,它们是不是要猛烈的进食?黄蟮吃什么?”
书上没有写如何钓黄蟮,可根据它的特性,就能推出钓黄蟮的方法。
李强拍着脑门子说:“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小默子,你真是妖孽啊。”
李默可不是妖孽,实际上李默不说,三四年后就有人用树棍钓方法钓黄蟮了,五六年后则出现了更高明的黄蟮笼张黄蟮方法。只不过李默将它提前了数年。
但从来没有人解释过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李默也是没办法,才顺便说一说。
李默亲自带着这群人到田边下钓子,或者埋放黄蟮笼子。
到了晚上九十点钟还要巡查一次,特别是钓子上的黄蟮,必须及时捉上来,放在竹篓子或者蛇皮袋里,否则到了,《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是二月份,人民日报报道万元户黄新文事迹的新闻。
“还有争执啊。”
这时上面的声音还没有完全统一,所以各大咽喉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时常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各个报纸内部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
那些杂音无所谓,这个声音才是顺应天时、民意与人性的声音,一旦它露出头来,就会立即茁壮成长。
为什么孟子与荀子看着重人性?
因为儒家是讲出世的,讲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了解人性就没有办法治国。
不过两人都有其片面性,荀子以为人性是恶的,自私的,孟子以为人性是善的,大公的。
这两种说法都很武断。
过高地估计了人性恶的一面,自私的一面,就像秦朝那样,以苛法治国,只会迅速走向灭亡。
过高地估计了人性善的一面,大公的一面,理想化治国,同样会带来沉重的后果。
而且人性自私的一面,若是疏导得当,反而会为国家带来进步与发展。
人性大公的一面,疏导不当,说不定还会阻拦着国家的发展。比如靳辅,眼看河工要竣工了,黄河汛期到来,掘堤泄洪,大清官于成龙往河堤上一睡,想掘堤,先从我身上挖过去吧,靳辅无辄,结果河工功亏一篑。
当然,大道理、纸上谈兵人人都会讲,轮到实际,一个个都不行了,仅是一个利益关系的平衡,就没有几个人能处理得好。
李默也不行。
况且国家那么大,当真想治好它有那么简单?
李默也没有想过要做一名政治家,而且上面有那么多能人呢。
他说了一句:“春天来了。”
放学后,将这份报纸带回家,一字一句读给父母听。
李广平夫妇听傻了,李广平准备今年拼命,从春天钓到秋后,计划也不过打算积攒六七百块钱,一万块钱,那得是多少钱哪?他整个人都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