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争的牺牲品
历经一月的走访视察,回程的赵孝锡,能明显感觉到琼州各县,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尤其他亲自,走访几个居住在高山的黎族部落,告知这些部落头领琼州新政。
这些并非顽固不化的部落首领,对于赵孝锡的诚意,自然也是受宠若惊。尤其听到赵孝锡表示,将在琼州给他们设立,专门给予他们居住的村镇,他们更是感激涕零。
其次赵孝锡也说过,以后在他们搬迁的村镇,除主官外其余县镇官员,可由他们部落的年青人担任。前提条件,是要符合官员的要求,不能过于偏摊他们本族百姓。
这一系列的优厚条件,加上赵孝锡跟这些部落首领,亲自击掌盟誓。这些也是为了生存,最终选择移居高山的黎族百姓,也开始纷纷携家带口下山。
看着赵孝锡替他们找的地方,有山有水还有田,这些本就拥有汉族血脉的黎族百姓,也很快喜欢上山下的生活。对于他们要求的医馆,赵孝锡同样优先安排。
总之,伴随着赵孝锡此次琼州视察结束,生活在琼州境内的百姓,对其无不感恩戴德。就算一些被处理的官员,对赵孝锡的行为,也说不出任何有怨气的话。
一些为求活路,不得已上山为寇的良善百姓,在听到家人跟熟人的介绍后。也陆续走出大山,到官府认罪伏法。对于他们的归顺,官府也依律给予善待。
除了罪大恶极的山贼,根本不敢下山进城外,手上没人命的良善百姓,都开始下山回归正常的生活。只要他们肯吃苦,在当地也不愁找到事情做。
相反,如今的琼州似乎百废待兴,很多工厂跟官府,都因缺少劳力而头疼。对于这种事情,赵孝锡也没太好的办法。只能跟雷州知府去信,让他组织百姓赴琼做工。
这样一来,琼州的变化,自然引起岛外百姓的好奇。一些从琼州搬迁的老百姓,得知现在琼州只要做事不愁吃穿,也不用担心地主跟官府的欺压,自然纷纷返回。
而为了保障两地运输通畅,赵孝锡命令岳老三,将一部分大型战船,都暂时充当运输船只。将一向在琼州岛外,生活困难的百姓,都迁移到琼州各县府安置。
等到赵孝锡返回琼州王府时,做为王府所在地的琼州,也跟换了一个地方般。到处都是在建的房屋,那些修好的公路上,如今也变得车水马龙了起来。
身为琼州知府的严律,这段时间自然也是痛并快乐者。若非有老王爷赵颢,替他分担了一些事情,严律也觉得,他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
得知赵孝锡回来,自然惇臣相去信,让他将苏轼调到儋州任知州。想来这会,折子已经到京城。要是他不放,本王就让他看看,什么叫惹怒本王的下场。”
听到苏氏兄弟被贬,赵颢也忍不住皱眉道:“官家到底怎么了?苏氏兄弟在本朝,也算难得的忠君大臣。他们平时,参与党争之事,怎么也会受到此番下场呢?”
对于赵颢的感叹,赵孝锡却苦笑道:“正是因为他们兄弟,不参与党争。结果官家一发怒,新旧两派大臣,都没人替他们进言求情,甚至还有官员落井下石。
党争,最终伤的是朝廷的元气,怎么官家就看不到这点呢?如今新党得势,旧派官员同样据理力争。整个朝堂,已然变成菜贩讨价还价的场所,真令人气愤啊!”
面对这种党争的事情,赵孝锡也不好多说什么。知道这种危害的赵孝锡,在如今的六部官员之中,也严禁拉帮结派。虽然现在没发生,可也不敢保证,未来也不会发生。
可他至少知道一点,官员如果据事力争,这种争是可取的。可为了个人私利,枉顾国家利益,那这种争是要命的。也是他绝对不容许的!
想到前世这位流传后世甚广的苏轼,以其命名的东坡肉,更是传承千年之久。加之其在江南的威望,至今也有不少百姓,感念其功德。让其当个节度副使,无疑大材小用。
刚好琼州一摊子事情,急需官员过来管理,赵孝锡直接通过私交关系。让章惇将苏轼,调到儋州来担任知州。相信到了这里,也没人敢再迫害于他。
其次的用意,也是赵孝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苏系官员的支持。不管怎么说,治理天下少不了这些文官。而苏系的门生故吏同样不少,声誉似乎也还不错。
其实跟章惇打招呼,也只是给朝廷一个台阶下。不然,以赵孝锡的脾气,直接就将苏轼请到琼州来,他倒想看看,朝廷谁敢多说一个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