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慨然靖难奋起兵(2)
锦曦眉头紧皱。吴高一攻城,这边就要分兵应付朱高熙和燕十七,如单攻一方,另一方便会袭击。如此一来,燕军进不了城,吴高也破不了城。
她与燕三燕七耳语一番悄悄转到燕军后营。
十七和朱高熙正焦头烂额。表面看双方胶着。但李景隆的兵马却是燕军数倍,他并不下死令袭击,却在每天蚕食着燕军。用几倍于燕军的兵力和燕军消磨。
锦曦入得大营,她紫衣银甲,面上覆了银色面具,不欲人知她身份。
朱高熙和燕十七松了口气,急报战况说与她听。
“让田轩弃城!”
“为什么?”朱高熙不明所以。
锦曦瞪了他一眼道:“当然,不能现在马上弃城,得坚守十日。五万大军十日之中分批撤走,一天撤三四千人,留军一万与江阴候吴高周旋。十日之内,我要永平城中的百姓军士全部撤离。记住,十日!高熙,这是军令,十日之后,我必与你十七叔回返。若守不到十日,我便亲行军令砍了你!”
朱高熙从小就怕锦曦,听她声音冷洌,忙答道:“高熙遵令!”
燕三和燕九留下来保护朱高熙,锦曦和燕十七星夜出了营帐,直奔会州。
宁王朱权才拒绝了建文帝召他入京的命令。圣旨刚刚下达,要削他六万甲士。他今年不过二十五岁,年青得意,那受得了这口气,正闷在府中生气,突闻有客来访,且递上的名讳上只写了一个燕字。
是四皇兄的人?朱权有些犹豫。皇上登基后削了好几位皇兄的爵位,定他们谋逆之罪,自己这位四哥不甘束手就擒,打出了靖难的旗号兴兵。
眼下战火正在河北蔓延。他打定主意隔岸观火,这时四皇兄遣人来是何用意?接见,如被皇上知晓会不会定他同坐之罪?不见,他又极想知道燕王的意思,想解开自己的困局。沉思良久后朱权唤侍从吩咐道:“引来人到王府后院听风楼等候。”
宁王府听风楼其实是朱权品茗抚琴之地。楼前有水流飞瀑,怪石青藤,楼后遍植松木,小楼掩映其中,清雅悠远。难以让人想到王府之中竟有此避世的雅居。
侍从引锦曦和燕十七入内,并未奉茶。点了火炉离开。
锦曦解开斗蓬。燕十七接过星眸中涌起浓浓的欣赏。
她刻意未穿甲胄,换上了宽松的深衣曲裙。黑亮的长发只用玉簪束起,浅施脂粉。
“锦曦,你一直都这般美丽,真难想像,你居然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十七由衷赞道。
“像个王妃样吗?”锦曦抿嘴一笑。
“是的,不见丝毫,杀气。”
锦曦忍俊不禁,对十七道:“你杀气太重,与这房内太冲,在外面等我吧。”
燕十七知道她怕宁王有所顾及,退到了楼外。
宁王并不着急,缓步走向听风楼。选这处地方一是寻常侍从不敢来此,隐蔽。二来,是想告诉燕王使者,他并无意卷入这场战争。
才到楼前,他就看到了燕十七。黑色的窄袖长袍,长身玉立。眉宇间英气毕露,一双眼眸竟比星子还亮。暗中喝了声彩,燕王帐下果然人才辈出。
“燕十七给王爷请安!”
“免了。”朱权心中疑惑,来人究竟是谁?四皇兄断然是走不开的,难道来的是世子?他有些好奇四皇兄想要对他说什么。是想借兵还是想与他携手。
走进听风楼,一缕馥郁的茶香飘来。朱权是嗜茶之人,脱口而出:“好茶!没想到四哥遣来一位茶道高手。”
正说着已绕过了屏风。面前一紫衣女子正专注的冲茶。从他的角度只看到一只纤纤玉手高举茶壶往下注水,大袖衫滑到手肘,露出如玉似瓷的肌肤。长发堆砌有云雾蓬松之意,仅饰以一根玉簪。还未回头,朱权已觉心旷神怡,此女之风姿竟生平未见。单一个背影,他已看得痴了。
锦曦听得声音,放下茶壶正要回头。身后那个年青的声音急声喝止:“别,别回头。”
她一愣,真的没有回头,端起才沏的茶浅抿了一口:“抱歉用王爷的茶具沏茶,我见侍从点燃了火炉,也未上茶,想来是想让客人自沏自饮。”
朱权瞧着面前纤细柔弱的背影目不转睛。听到她开口说话,声音清越,似山泉在林中流淌而下。看了许久才回过神来。“你别回头。”
宁王怪僻?锦曦有求于他,没有动,施施然的品茶。
朱权移过琴来,在锦曦身后按抹勾勒滑出一个清音。琴声悠然淳厚,似雪后初霁光华淡然,转而宁静孤秀,似冰层迎上阳光迸身七彩。
阳光照不进听风楼,午后格外恬静。茶香中琴音如诉,锦曦恍若回到王府水榭,与朱棣并肩看太液风光。日子懒散而美好,竟有对刀兵起厌之感。
她心中一惊,微微蹙眉,从琴声中拔了出来。暗忖宁王琴意志在山林,怎么也不像是拥有重兵之人。如此年青便心意淡泊,真是个怪人。
一曲终了,琴音飘缈在茶香之中。
朱权让她果然未回头,连手都没有抖动一下,似在品茶听琴无意其它。那抹紫色身影笼罩在水雾里,如嫡仙一般。他心知不会有这么简单,她是四皇兄派来的人。却不舍得打破屋内的沉静。一开口,这种气氛就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