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场
接下来的三天中,孙元用一天的时间将朱熹注解的《四书》通读了一遍,这书在读大学的时候他原本就看过,也不陌生,倒也读得顺畅。
剩余的两天,就是背诵范文,这也不难,不过是三万字而已,比起高考也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反正就一个字“背”,也不求理解文章的意思。
可背着背着,孙元却感觉这事有点意思。刚开始背范文的时候,他对八股文的写作方式还一无所知。
只知道所谓的八股文不过是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至于怎么破题,怎么承题,却是抓了瞎。
可背了一肚子范文之后,对八股文的形制却有了个清晰的认识,虽然不知道该怎么写,却也能看出一篇文章的好坏。
这也算是一种愉快的学习过程,内心中甚至有种淡淡的喜悦。
“看来我骨子里还是一个读书人,不过,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之中,读书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乱世需要的是力量,要想获得力量,却必须从这里开始。这也是一件叫人无奈的事情啊!”
孙元忍不住苦笑。
这三天之中,孙元天一亮就起床开始背书,等到半夜零点十分才吹灯上床,每天只不过休息三个时辰,说不累也是假话。
恍惚中,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暗无天日的高考之前。
每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一身冷汗地从懵懂中被惊喜过来。
高考,那可是比雷泰更可怕的存在啊!
我孙元连高考这个难关都能过去,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区区一个县试又算得了什么?
大概是因为有雷泰这个敌人的存在,孙元很快就恢复到了高中三年级末期时的状态,竟然用两天时间将三万多字的范文背熟。
文科说穿了不过是死记硬背,而这正是孙元这个文科僧的强项。
三天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到考试前一天下午,孙元就进了城,住在姐姐家里。
为了感谢高全对孙元的援助,孙元出发的时候,母亲特意让孙元背了一口袋绿豆过去。
看了这袋绿豆,姐夫高全的脸色才好看了些。
县试的开始时间定得极早,乃是凌晨卯时,乃是后世时间北京时间四点。也就是说,孙元需要三点钟就起床。
胡乱地在姐姐家吃过晚饭之后,苏木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自己写两篇作文热身。
于是,他就随手翻看《四书》,用手指一点,正要点中“如此者,不见而章”一句,做为这篇八股文的题目。
他就用毛笔蘸了清水,按照格式在地板上写起来。
这一些,才发现有些难度。毕竟作为一个现代人,还是不习惯文言文写作的,难免有些磕磕绊绊。
没办法,就只要先拟了个提纲。然后回忆了一下自己这两天背诵的范文,从里面挑了些意思相同的句子,略微修改,就写了上去。
这样一来,倒也容易。
状态顿时来了,五百字的文章一挥而就,也将整个地板写满了。
乍看过去,到也像些模样。
“好个杜廪生,这法子真好!”
搓了搓发热的手,正要去写,我怕是比不上身边的童生的,要想在这次考试中获得不错的名次,看来得在书法上动动脑筋。
“恩,杜秀才你也算是我县有一定名气的读书种子,你担保的人定然是不错的。孙元,领了卷子进场去吧!”周知县一挥袖子,语气也显得很是冷淡,将孙元从胡思乱想中惊醒过来。
孙元忙上前用双手捧了卷子,道了声谢。
别人见了县尊早就战战兢兢,汗不敢出。孙元什么人,前世虽然不是个人精,却也是个见过世面的。在他心目中,周知县也就是后世一个县委书记的而已。当年在北京,可说是扔出一颗石头就打中一个正处。对于周象春,他也并不放在心上,在接卷子的时候甚至还看了他一眼,发现周知县语气虽然冷淡,可眼神却显得温和,显然是已经注意上了自己。
心中顿时笃定: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县试本不正规,能不能上榜可说是知县一言而决。这个周知县对我孙元有好感,等下只要文章写得不出大的岔子,我应该能有个不错的名次。
县试本就潦草,也没有考号和对号入座一说,进县衙院子之后,孙元径直冲进大堂,抢了位置,这也是杜秀才事先传授给他的考试经验。
按说,童子试的考场都设在大堂的。不过,因为来参加考试的人实在太多,里面坐不下。因为,旁边的耳房也被开辟出来。
相比起等火通明的大堂而言,旁边的耳房光线很暗,卯时入场,灯光照不着的地方根本没办法答卷,只能等太阳出来之后。如此,却耽误了做题的功夫。
杜秀才当初说起这事的时候还感叹说:“咱们江南士子实在太多,而朝廷给的科举录取名额也实在有限,多少有才之人就此埋没了,奈何,奈何!”
“还是北方好啊,想当年我游学去陕北的时候,正好看到过一场县试。偌大一个考场,才坐了区区三十来个童生,只要你会写字,就一定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