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
浦海上个星期的白天最高气温接近三十度,周四周五下了两天雨后才清凉下来,很可能是炎夏前的最后舒适了。
四零二教室里,除了杨景行都是穿着两件。不过明天何沛媛多半就能穿上那条只花了三百多块购买的原价近两千虽然过季还略有瑕疵但依然很漂亮的裙子,因为这眼看都四点了,太阳还是冲破了云层,照进了门窗紧闭的教室。
是感觉到有点闷还是要准备大动干戈,龚晓玲解了衣袖扣子撸了撸。尤尚彦虽然时刻做笔记的架势但更像搞服务的,这就去开窗。
一天就要过去,多少又后悔虚度了光阴的学子在抓紧亡羊补牢,北楼正是热闹的时候。大家平时抱怨在装修四零二期间进行了整楼更换的所谓隔音玻璃效果很不明显,可是一旦打开了窗户,又会觉得还是挺能隔的,所以尤尚彦又关上了。
见尤尚彦又准备开空调,杨景行对他摆了摆手。
龚晓玲还没啰嗦完那个平平无奇的开头:“所以西方音乐家把倒影作为一种典型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对音乐的探索和控制,而我们说什么?阴阳、黑白、喜怒、生死,我们思考的是正反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一种关系扩展到一阴一阳谓之道,对我们艺术工作者而言其实就是感物寄兴,迁想妙得。”
算你能扯,大家仰视倾听。
可能是看专家同行们没怎么点头赞同,龚晓玲就再说明一遍:“我对这个乐章的解读会比更主观,不该说解读,更多是感受和领略。”
胡教授捧场:“龚教授讲得很好,是一种启发。”
卫教授也点头:“如果是从上下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乐章,更能见微知著。”
龚晓玲却不知好歹:“重要的不是角度,而是意蕴……”
卫教授连忙再点头:“我就是这个意思。”
龚晓玲偏要觉得别人不懂:“如果停留在技术欣赏层面,就像我这样……比如我看到一百八十二到一百九十二小节,刚开始我认为是变奏,感觉很有趣味性,多读几遍试弹一下之后感觉好像有什么不对,再仔细看一看,啊,原来是两声部的上下行重合交叉,那一刻,我为自己的发现心花怒放更为作曲家的巧思拍手叫绝……但是我没意识到,这种发现反而使得我落入窠臼。”
专家们好笑,作曲家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用了一天时间才领悟,这其实是对关系的一种表现。”龚晓玲的神情其实有点骄傲:“那么当然,接下来应该有思考吧?”
贺宏垂举手了:“我们可以先说一说龚教授提到的这一部分。”
大家连连同意,还是贺副校长务实,光搞那些虚的讲得再好听有什么用,最后还是要落实要弹出来才行呀,还是要一个一个音型慢慢分析。
“先听龚教授讲完吧。”李迎珍是帮女同胞讲话吗:“我觉得讲得很好,思路别断。”
倒又都同意。
“做整体分析,进而把全曲上下文联系起来……专家们都学识渊博想象力丰富。
讲完就休息吧……互化之后不再溯回,他们慢慢靠近,合二为一,这一段真是美轮美奂,但不是重点,然后怎么样?结尾来了!关于全曲的结尾,从融合之上延续出来的这一段,是我跟老贺、李教授最不谋而合的,我们都称之为——惊鸿一撇!”
除了作曲家所有人大力点头。
“惊鸿一撇之后的快速如烟如雾消散,近乎戛然而止!”龚晓玲很疑问:“是我们的作曲家对主题的展现和思考已经到了极限而无力为续了吗?不,我认为这就是审美意境的不同。西方作曲家如果有这样乐思,他们肯定会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完全够写出一部交响曲,可是我们的作曲家,惜墨如金点到即止,反而成就了最高的音乐享受,至少是对我而言!谢谢,谢谢大家,谢谢杨景行!我讲完了。”
讲完的人呵呵好笑似乎自嘲,其他人可要正经鼓掌,杨景行还得站起来拍手。